笔趣阁

笔趣阁>上班族适合的兼职副业 > 第十七章 天上也会掉馅饼(第1页)

第十七章 天上也会掉馅饼(第1页)

回到家里,日子又恢复了正常。一天,他正在办公室里拆阅信件,就看到一封来自中国地市报联合会和中国记者杂志社的邀请函,要求全国所有的地市级周末版编辑部,积极参加全国首届地市报周末版的版面设计大赛。

《中国记者》是一份很有份量的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王志远在阅览室经常翻看,了解这份杂志。从大赛的组织来看,这次的规格是相当高的。王志远现在就是负责三川日报周末版一版的责任编辑,他思忖了一下,心想,算了吧,全国那么多地市报,加上好多省会报纸、沿海副省级城市的报纸,好多都是彩色印刷了,图片设计的相当漂亮,自己这样的报纸,还是黑白版,加上套红而已,实在拿不出手,也根本就没有获奖的机会,纯碎是浪费时间和表情。

想到这里,他就谁也没说,把收到的邀请函随手扔到了垃圾桶里。

又过了几天,他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中国记者》杂志社的编辑,问王志远,参赛的邀请函收到了吗。

王志远说,收到了,还没有准备参赛。

对方说:“你就把最近编排的报纸,挑几份好的,给我们寄来吧,就算是支持我们组委会,参赛的报纸少了,不好看。这是第一举行全国地市报周末版的比赛,需要大家的配合。”

王志远看对方说的这么诚恳,况且就是寄几份报纸,举手之劳,于是就不再推辞,答应对方按时参赛。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亲口答应了对方,王志远就不好再食言了,只好把自己最近编排的报纸找出来,选了选,看有三份还是不错的,就装了一个大信封,安排办公室的收发员,要寄个挂号的,给组委会寄去了。

谁知时间过了一个月,突然有一天,侯哥紧急把王志远叫到办公室,递给王志远一个新华社发来的传真,说:“你好好看看,你获奖了,大奖。”

王志远拿过传真,从上面看起,只见第一项一等奖的名单上,第三个写着这样一行字:三川日报社王志远。

全国总共评出五个一等奖,他王志远竟然居于第三。这简直是太意外了,要知道,三川日报成立这么多年来,省内的奖项大大小小的,每年都有编辑、记者获得,但这样档次的全国大奖,谁也没获得过,更没有人敢想过。因为大家都知道,拿到全国去比,《三川日报》简直是太小了,太落后,简直是不值得一提,这样档次的报纸,怎么可能在全国获得大奖呢?咱自己怎么都要有点自知之明吧!

王志远也实在没想到,自己不经意间做的一件事,竟然改写了整个报社的历史。况且这样的事情,还不是自己主动要求做的,是人家送到门上,几乎是求到自己头上,自己才答应参赛的。这样的结果,简直是天上掉下个馅饼来,太不可思议了,简直是逼迫着王志远获奖吗!

好几分钟都过去了,王志远还是有些不相信,手里拿着传真纸,一遍一遍的看着,嘴里不停地嘟囔着:“不会吧,不可能吧,这不会是老天给我开玩笑吧!”

王志远看了看,一个星期以后,要求所有获得一等奖的报社派人到北京新华社总部,参加盛大的颁奖仪式。王志远连忙复印了两份,一份交给自己部门的刘主任,一份让他转交给林总编,让他看看,好批准自己去北京,参加颁奖会。这样好到财务上借钱,算是出公差。

一周后,王志远就准时坐火车,去了北京。参加颁奖仪式的时候,王志远和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在新华社的一间举行大型会议的厅内,参观了所有获得一二等奖的报纸版面展览。从交谈中,王志远也了解到他们评选的规则。

原来他们是从全国各地选送的几千份报纸中,先派专家分组,从中选出一部分几百份,这叫初选。

通过初选的几百份报纸,就一个一个挂在墙上,由第二批专家,一些多年的老编辑、老报人过目,从中挑出上百份,算是进入第二轮。

到了第三轮,又换了一批专家,都是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领导,担任着中央级大报的社长、总编辑的职务,他们都是新闻界赫赫有名的权威。由这些人做最后的裁判,从中挑出五个一等奖,和其余的几十个二、三等奖。

王志远看了看,自己编排的版面,挂在这上百份报纸里,非常醒目,离远看,一眼就可以发现它,非常有特点。版面左右、上下匀称,错落有致,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庄重大方,简洁明朗。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下一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把自己编辑的报纸放在地下,乱七八糟的一大堆,王志远自己也看不上眼,认为都是些随意之作,没什么稀奇的,别人也随便就可以做出来。

但真到了这新华社的大会议室里,挂到墙壁上,放在一大拍报纸堆里,那档次差别立即就显现出来了。王志远看到,即使用最挑剔的眼光,谁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编辑的这张报纸鹤立鸡群,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那是掩饰都掩饰不了的。

王志远想了想,自己这么多年来,并没有刻意学习怎么样编排报纸,让版面处理的好看些,只是出于职业的敏感,喜欢翻看全国各地的报纸的版面,除了看有意思的文章外,他还要看一看编辑对字体的处理,整个版面的布局,图片的选择,等等,或许就在这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中,自己不知不觉的学会了好多东西,自己的进步之大,连自己也无法全部了解。

当然,这次获奖也有偶然的原因,恰好人家主动邀请了,自己还没有完全自暴自弃,参赛了。这样天时地利人和,自己都占着了,才有了这样意外的结果。

但这一次,王志远也意识到,上帝是公平的,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持之以恒的学习,发自肺腑的爱好,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它的回报率之高,有时候是能够超出一个人的想象的。

最关键的是,王志远认识到,有了这个全国性的大奖,自己要是想要跳槽的话,就没有什么是自己的短板了,自己有了足够多的证明自己业务水平的东西。各种文体的稿子,消息通讯散文随笔,自己都已经得心应手,有在各种档次的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可以证明自己,再加上这个编辑大奖,自己要是这个时候选择跳槽,离开三川日报,远走高飞,应该是问题不大了。

会议结束后,拿着发的奖金,他就在北京城里多住了几天,会见了一下当年的同学。发现五六年没见,大家变化都挺大的。混的好的,官已经当到副处长了;混的差的,就从单位辞了职,做了律师,自谋职业。还有的在大学里教书,说好不好,说坏不坏,平平常常的混着。

大家见了面,全都没有了当年上大学时意气风发的样子,被残酷的现实折腾的也都没有脾气了,见了面,也没有了共同的话题。只有在回忆过去的事情上,才找到些共同语言。

王志远看了看他们的脸,也和自己一样,一脸沧桑了。看来自己在小城市过的不容易,他们在首都,也各有自己的难处。

他们为了会见王志远,各自从自己的工作单位跑过来,有的从东跑到西,有的从北跑到南,折腾了几个小时,才赶到聚会的地点。他们说,要不是听说王志远来,他们几个虽然都在京城里工作,也是一年到头,没有聚会过。大家平常里各忙各的,也没时间见面。只是在外地工作的同学进京的时候,大家才聚会一次。

王志远对他们的招待,表示了感谢,大家就简单的吃了一顿饭,各自离去。

离开京城五六年了,王志远就坐上城市里的公交车,到各处转了转,看看自己原来上学时最爱去的地方。他发现,京城里简直是变化太大了,好多地方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路变了,楼变了,有的地方根本就不存在了,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看来这大城市就是大城市,日新月异啊。不像自己生活的那个小城市,街道还是那几条街道,星期天想出去玩玩,都没有地方去。看来生活在大城市里,还是好。自己呆到那个小城市里一辈子,是憋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