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 第52章 清朝权臣纳兰明珠 从辉煌到没落的传奇一生(第1页)

第52章 清朝权臣纳兰明珠 从辉煌到没落的传奇一生(第1页)

一、出身贵族

纳兰明珠出生于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日,他的家族背景显赫,属于满洲正黄旗的叶赫那拉氏,这是一个在当时享有极高声望的贵族家族。纳兰明珠的祖父叶赫那拉·金台吉,曾是海西女真叶赫部的贝勒,统领着叶赫部。金台吉在其鼎盛时期,曾联合其他九个部落组成联军对抗建州女真,企图阻止努尔哈赤的崛起。然而,在一次关键性的战役中,金台吉不幸战败身亡,这标志着叶赫部势力的衰落。

金台吉的儿子,即纳兰明珠的父亲叶赫那拉·尼雅哈,在父亲去世之后,为了保存家族的血脉和荣誉,选择带领残部归顺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不仅没有惩罚尼雅哈,反而对他表示了宽宏大量,授予他佐领的官职,从而确保了纳兰家族在新的政治格局下的地位。

纳兰家族与爱新觉罗皇室的关系更为特殊。金台吉的妹妹孟古哲哲是努尔哈赤的妃子之一,也是皇太极的母亲。因此,纳兰家族与爱新觉罗皇室之间有着直接的血缘联系。这种特殊的亲戚关系为纳兰家族在满洲社会中赢得了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纳兰明珠本人也延续了家族的传统,他后来迎娶了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为妻。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曾是清朝初年的重要将领。纳兰明珠与阿济格之女的结合,不仅加强了纳兰家族与皇族之间的联系,也让纳兰明珠在辈分上成为了康熙皇帝的堂姑父。这种婚姻不仅巩固了纳兰家族的地位,也为纳兰明珠日后在朝堂上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仕途顺利

纳兰明珠的仕途可以说是一路顺遂,他的才能和努力让他在康熙朝的官场上迅速崛起。康熙初年,纳兰明珠从一名普通的侍卫做起,很快就因其办事能力而得到了提升,担任治仪正,负责宫廷礼仪事务。不久之后,他又升迁为内务府郎中,这是负责管理皇家内务的重要职位。

康熙三年(1664年),纳兰明珠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成为宫廷事务的最高长官,这表明他已经在康熙帝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内务府总管,纳兰明珠负责宫廷的一切行政和财务事宜,包括皇室成员的生活起居、宫廷建筑的维护和修缮等。

康熙五年(1666年),纳兰明珠被任命为弘文院学士,这标志着他开始正式参与到国家政务之中。弘文院是清代重要的学术机构,主要负责编纂官方文献和提供政策咨询。纳兰明珠的这一任命表明他在文化领域的才华也被认可。

康熙七年(1668年),纳兰明珠奉命与工部尚书马尔赛一同前往淮扬地区调查水患情况。他们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清口是淮河和黄河交汇的地方,此处水患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纳兰明珠和马尔赛共同商议修复白驹场的旧闸口,并决定开凿黄河北岸的河道以分流洪水。这些措施对于改善当地的水利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纳兰明珠也因此被任命为刑部尚书,负责司法事务。

康熙九年(1670年),纳兰明珠又获得了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职位,并担任经筵讲官。在这一职位上,他不仅要监督官员的行为,还要负责向皇帝讲解儒家经典,提供政策建议。这一职务进一步证明了纳兰明珠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康熙帝对他的信任。

康熙十一年(1672年),纳兰明珠改任兵部尚书,这意味着他开始涉足军事领域。在这一时期,纳兰明珠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能。

康熙十二年(1672年),当康熙帝前往南苑晾鹰台检阅八旗兵时,纳兰明珠提前准备了一套详细的训练计划来整顿军纪。在检阅当天,士兵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纪律性和专业性,使得整个军队显得庄严整齐。

三、议撤三藩

康熙初年,随着清朝在南疆地区的安定,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分别驻守云南、广东和福建,形成了所谓的“三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三个藩镇逐渐变得飞扬跋扈,尤其是吴三桂,其势力尤为强大,几乎成为独立王国。康熙皇帝意识到三藩的存在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因为忧虑吴三桂的势力过大,担心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便上疏请求撤藩,并提出告老还乡的愿望。这一举动引发了连锁反应,耿精忠和吴三桂随后也上书附和,请求撤藩。

面对三藩的请求,康熙皇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在讨论中,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明确表示支持撤藩,认为应该趁机削弱三藩的力量。纳兰明珠同样支持撤藩,认为这是消除潜在威胁的必要步骤。然而,大多数大臣保持沉默,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支持撤藩可能会引发三藩的反抗。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做出了果断的决定。他认为,吴三桂等人蓄谋已久,即使不撤藩也迟早会反叛,因此主张先发制人。康熙帝批准了三藩撤藩的奏疏,并下令进行撤藩行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吴三桂闻讯后立即起兵反叛,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也相继响应,三藩之乱就此爆发。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叛乱,朝中大臣对于是否撤藩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一些大臣,如大学士索额图,甚至请求处死那些倡议撤藩的大臣,认为他们的建议导致了目前的局面。但是,康熙帝坚持认为撤藩是正确的决策,并指出:“这是朕的旨意,他们有何罪?”

待到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帝回顾了撤藩的过程,并表扬了纳兰明珠,称:“当时商议撤藩,只有明珠做事符合朕的想法。”他还提到:“当时有人建议诛杀倡导撤藩的大臣,朕若是听信了他们,就让忠臣含冤九泉了!”这番言论不仅彰显了康熙帝的决断力,也肯定了纳兰明珠在处理三藩问题上的贡献,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纳兰明珠在朝中的地位。

四、权倾朝野

纳兰明珠,自康熙十四年调任吏部尚书起,便以其卓越的政务能力和深得圣心的智慧,逐步攀升至权力的巅峰。康熙十六年,他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并承担起皇家重要着述的总纂工作,这一系列的任命不仅彰显了他的文学与行政才能,更使他在朝野之中声名显赫,权势滔天。然而,权力的膨胀也让他逐渐迷失,表面上的谦和背后,是他利用皇帝的信任,暗中结党营私,贪污纳贿的真相。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水利建设尤为重视。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后,采取了在上游修筑堤坝以约束水势的策略,而下游则采取自然疏通的方式。这一决策在于成龙等官员看来,存在隐患,他们认为下游的疏通同样重要,以防万一上游堤坝失守,下游百姓将遭受灭顶之灾。双方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康熙帝虽以“便民”、“不害百姓”为考量,倾向于于成龙的观点,但纳兰明珠却凭借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宠信,坚持支持靳辅的方案,认为靳辅经验丰富且治河有功,应予以信任。这一僵持状态,直接导致了康熙亲自下令的疏浚下河工程进展缓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未能及时完成。

在朝堂之上,纳兰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明争暗斗更是愈演愈烈。索额图性格乖戾,对不顺从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排挤,他与太子关系密切,是太子党的核心成员。而纳兰明珠则以谦和的外表掩饰其狡黠的内心,他不仅乐善好施,更擅长在暗处操作,拉拢新进官员,构建自己的政治网络。对于政敌,他则采取更为隐蔽的手段进行构陷,尤其是对那些依附太子的大臣,更是毫不留情地排挤出去,以削弱索额图的势力。

五、议剿台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