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水车简介 > 第8章 守卡(第1页)

第8章 守卡(第1页)

(张琴所言非虚。那天下午,村支书的脚步差点被两个人绊住,一个是卖鸭子的秋生,一个是要路条的李勇。如果村支书没有果断抽身去高寨巡视,嘉欣将经历最可怕的事情:黑夜,寒冷,甚至死亡

正是大冷天,梅江的江风一吹,人们都缩起了脖子。坐在风中缩脖子的人不多,大过年的,寒风凛烈,乡亲们都在家里烤火,看电视,玩手机,仿佛守岁的风俗在无限延伸,把一个好好的年过成了扩大版的除夕。能这样闷在家里,还算是一种幸福,最苦的是守卡的人,还得在屋檐下无聊地值班。

张琴在卡口边走动,望瞭望梅江,两岸的青山也好像人一样,在风中缩着脖子,失去了往日的秀丽和明媚。那库面上的江水,在风中制造无数条波纹,像是北风的手指在不停地纺织。而大坝下游,滩石裸露,几只白鹭在滩石间的水洼里盘旋起落,寻找着鱼虾。

张琴喜欢观看白鹭,但这个时候看去,却觉得白鹭也是可怜的。它们虽然不知道疫情的紧张,没有守卡的烦恼,可以纵情享受天地的自由,但也没有节日的喜乐,衣食的无忧。如果不是疫情,如果不是阴雨,这个时候,下游的河滩将是村民的乐园,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趁着风和日丽,聚集到大坝上来,看山看水,和白鹭一起享受河滩,制造热闹而自由的喜庆。

当然,张琴刚来村子里并不久,河滩的热闹都是张雅说给她听的。比如国庆,比如春节,回乡的人会把电站当作一个景区,特别是大坝下游的沙滩,是小镇周边人们向往的地方。但这个春节陡然变幻,一片空落。这时,一起守卡的乡亲,也在叹息中为她描绘这样热闹地图景。张琴和守卡的人们坐在一起,先是聊起了这个卡位的设置,再是聊起了这个特殊的年。

关卡就设在电站大坝的南端。关卡倒是好关卡,这里一守,去上游或下游走亲戚的路,惟一的一条路就堵住了。但前后左右,都没有房子。往上点,是电站的院子,再往上是民居。原来,关卡是设在民居边的,这样便于取暖。但是,下游的人往大坝一拐,就到对岸去了。等守卡的人发觉了,车子已经开得老远。守卡的人目送着车子走远,那车子却不是到对岸的人家,又开到了上游不远的那座大桥上,绕了一个大圈,进了新村。

电站,大桥,两岸的公路,正好是一个环形的跑道。张琴知道这个群山中的环形跑道,张雅带着她走访时指点过。张雅肚子大了,不能陪着一起散步了,张琴一个人起来晨跑,也喜欢到这个环形跑道来,路上经常会遇上电站的职工,也一起跑步。张琴喜欢站在大桥上的中间,或者在大坝的中间,驻足停一会儿,看太阳从东边的群山中爬起来,为梅江铺下亮丽的光影。

村子里的人,当然也懂得这个环形跑道,是可以四通八达的。上游的人知道,下游的人也知道,于是都不约而同地绕开了原来的卡口,虽然是舍近求远,但通达就是最大的胜利。张雅是在九生家吃过年饭后巡视关口时发现这个漏洞的。于是,电站边的卡口,移了一个位置,从原来的居民家移到了大坝的南端,库区的环形通道,从活结变成了死结。

关口的位置是更好了,但守卡的人却更辛苦了。没有房屋的依靠,而村里的帐篷又安排在村委会前面的拱桥边了,于是守卡的人只好轮流出来巡逻,看有没有人偷偷溜过去。冻得受不了,就回到电站的小院里,就着电暖设备,烤一会儿暖和。

卡口站岗的志愿者还真不少,有党员,有小组长,有回村的年轻人。当然是就近的原则,大都是渡口小组的人。张琴看到陌生的年轻人也来值班,就感到好奇,问,谁安排你们来守卡的呢?

年轻人的回答,是自己要来的。

张琴说,觉悟这么高,是冲着什么来呢?

年轻人说,就冲着村委会为大家办了好事。

张琴说,什么好事呢?

年轻人说,多的不说,就说那入户路,修得好,方便了我们通行,有远见。你看下游的村子,车子大都只能停在路边,不能开到屋檐下。张琴往下游一看,还果真是这样。于是跟年轻人聊起了原因。

这个小组叫老渡口。电站建起来之前,两岸村子里的人都靠渡船来往。后来,渡口下游筑起了电站,电站正好在两个县的分界之处,往上是一个县,往下是一个县,但上下游两个村并不把电站当作分界,通婚呀,串门呀,捕鱼呀,打柴呀,都混在一起,不分彼此。

但由于分属两个县管辖,政策总是会有不同,执行政策的过程总是会有不同,乡亲们对待政策的态度也总是会有不同,于是在两个相邻的村子里,就慢慢显出这些不同来。比如电站上游的村庄,入户的水泥路全是三米,而下游这个村子呢,则全是两米。下游的村子知道了,就愤愤不平,但一问政策却是相同的,多出来的一米是村民自己掏的钱。

两个村子的年轻人过年回乡,开车来到电站玩,就说起了村子里的路,一比较,才知道是驻村的干部有远见。原来在修入户的时候,张雅看到入户路只修两米,只考虑了村民摩托车进出交通,但没考虑过年时大量的车子会回来。张雅于是跟村干部商量,是不是发动村民自己掏点钱,增加到三米。

但是也有的村干部极力反对。他们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村民自己出钱了,将来上面的人来检查工作,村民就会说自己出钱修的路,容易产生误会。再说要跟乡亲们解释政策,要替修路的老板们催补交的钱款,那可是一项老大难的工作。

张雅跟修路的老板一商量,老板好表示支持,愿意自己先垫付钱款,替大家修三米的路,群众自缴部分有困难的可以缓缓,不急着先交。反对的村干部就说,老板增加了三分之一的生意,当然高兴,而且三米的路比两米的路好修,浇捣路面时六轮车送料,一倒下来就摊开了,就是三米宽,如果只有两米,反而要叫人扒拉着归拢起来,费时费力,增加成本。

张雅就说,发动群众虽然增加工作量,但如果是对群众有利的事情,群众肯定会支持,我们当然也就不能怕麻烦!再说,这样也能让群众懂得,凡事不能只靠政府,还要自己参与,至于误会,终究是会有真相说话的。

这就样,电站的分界线,在家家户户的水泥路上明显起来。上游是三米,下游是两米,上游的出路宽阔一些,交通便利一些。不光是这样,过路的人就有了议论,说上游的人更大气,下游的人更小气。这就让下游的年轻人大为光火,又无可奈何。过年的时候,两个村子里年轻人开着车子回村,涌到电站游玩,就会拿这个事情开玩笑。

张琴听了,大笑起来,说,我们村的干部好,群众也好,这个三米的入户路,就是大家共同支持的结果。

年轻人接着说,我们年轻人平时不在村子里,村子里的事情都是你们干部们多辛苦,这时候回村子里过年了,遇上了抗疫的事情,这当然是大家的事情,我们当然也得来。

张琴笑着说,什么你们我们,我不是年轻人吗?我也代表你们呀!

年轻人就说,你是年轻人,但不是我们村子的人,还是不能代表我们的身份,当然我们都要向你们学习!你也知道了,我们村子的年轻人,也有有血性的,那个医学院的大学生还勇敢地报名去了湖北,而一个姑娘在县保健院上班,现在已经成了出征的花木兰。张琴说,知道,当然知道,我们村民组建的大群每天都说这些事情!你们才是我学习的榜样!

和年轻人的一番交流,让张琴对小村心生敬意,增添了几分喜爱,就像是寒冷的天里喝上了几口烧酒,巡视的时候,也就不再感到天荒地老、怨天尤人了!张琴心情顿时像那几只白鹭,在库区和两岸青山间轻盈起来,自由飞落。张雅来电话询问情况时,张琴就把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把年轻人的交谈说了出来。

本来张雅想在这里守卡的,但张琴坚决反对。她说不可能让一个准妈妈在这寒风中站岗。她就主动要求替换原来的安排,来到电站的卡口值班。张雅原是想,这里是薄弱环节。九生冲卡的事情说明了这一点。这里是通往邻县的交通要道,而嘉欣最大的可能,就是沿着这个环形跑道去了下游的姑姑家,只是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张雅见张琴有决心吃苦,也就安心回到村委会,一边安排找人的事情,一边让张琴留意嘉欣的身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