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一次的诸葛明也十分反对东征。
他更加倾向稳妥的西进政策。
先将靖州和梅州收下,然后再根据情况变化,考虑是不是北伐。
听说吕端到来,诸葛明正好与他两人一起吐槽。
吕端诉说了自已豁出去身家性命,跟着张健干,最后还不如一个毛头小子受重用。
说到底,这马超不就是张健的亲戚么。
原来这如意军还是走的关系,还是靠的亲属关系才能有所作为。
诸葛明知道现在吕端的压力也很大,他被排挤出东征的序列。
手下的中队长,大队长都没有了捞取军功和钱财的机会,当然会有怨言。
关键这吕端说的话也没有错,诸葛明始终觉得这时候不要东征。
此时的如意军可以打一百次胜仗,但是只要打败一次可能就要完蛋。
他还是倾向于求稳。
至于张健所说的,每日有多少宝贝流失海外。
有多少福寿膏进入国内,荼毒多少百姓,多少白银被西方强盗掠夺走。
虽然当时在会上诸葛明不敢说什么。
但是他的内心是很抗拒的。
在他看来,这都是唐河朝廷的责任,他们有义务阻止这些事情的发生。
如果连朝廷都不在意这些事情,如意军为什么要替他们担心?
甚至于,这些事情的发生更加有利于瓦解朝廷的民心,加速朝廷的灭亡。
这样不是更加有利于今后如意军夺取江山?
所以为什么要干涉这些事情,让他们发声好了。
朝廷作孽越多,他们越是开心才对!
吕端跟诸葛明的意思差不多,他们都认为自已是从大局的角度出发。
只有他们是真的为如意军考虑的。
大帅这是在葬送如意军的前途!
“可不能这样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能说!”诸葛明连忙制止了吕端的话。
吕端也觉得自已喝多了,失言了,连忙噤声。
只不过他们的抱怨并不能改变大势,如意军的滚滚车轮终究向着东面的安州碾压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