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宋时黄州是今天什么地方 > 第8章 庄中备考忙(第1页)

第8章 庄中备考忙(第1页)

P太平日子总是过得快。时间流逝,转眼已是庆历元年七月。

在长生老人的指点之下,孙向景和惠博文一边学习经史子集,准备考试,一遍刻苦修炼武功,两者都是进展神速。

孙向景的学问倒是没什么可说的,他向来聪慧过人,几乎过目不忘,只是自己性子懒散,之前许久都无心努力用功学习,耽误了自身。这下突然要准备考试,倒也着实努力了些日子,将之前许多含混模糊之处,一一明辨分析,自无遗漏之处。

长生老人一门,从小都是要学许多东西,着实刻苦读书的。一门之中,一众道家典籍和先贤之书,都是下过苦功夫的。只是因为之前孙向景身子一直不是太好,师娘又护着他,虽然长生老人和徐方旭也教他读书明理,却始终不如惠博文那般被逼着苦读出来的仔细,许多东西很是含糊,自己也弄不清楚具体意思。有了这些日子的努力,孙向景的学问倒是好了不少。

最令众人惊讶的,却还是惠博文的武功。原本他年纪太大,又是童身已失,照理来说修炼起来要比寻常幼年入门之人慢上不少。可他却是一路突飞猛进,紧紧一个多月就完成了百日筑基的功课,真正迈入了武学的大门。

要只是此,倒也只能说他天赋不错,赤子之心,一应单纯,自然快速。可是自从惠博文入门,开始修行一部真武荡魔剑法以来,却是叫包括长生老人在内的一应众人都是惊掉了下巴,直觉得他的天赋心性俱是绝佳,一时又是难以置信,却是因着他不过两个月时间,就将寻常人需要一年半载才能入门的剑法了解了一个大概,招式之间也是有模有样,也是不差。

要是他如那南少林叛徒玄法和尚一般,本身有个十几年时间的基础跟脚,加上祖师佩剑引导,修炼这么快倒也正常。可是惠博文却是读了十几年的书,莫说拳脚根基,完全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丝毫不曾了解过武道。这样一来,他的进步却是实在有些夸张,近乎于叫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长生老人对此也是十分关心好奇。毕竟武道修炼十分严谨,容不得丝毫投机取巧。要是一个人练武太慢,很可能是招式或者心法上有些偏差而不自知;而要使练武过快,也很可能是走了自己都没发现的捷径,虽然表面上叫人欢喜,实则埋下了各种隐忧,日后的麻烦却是更多。

可是长生老人召来惠博文一问,却是发现他的武道一途走得十分稳当,丝毫没有投机取巧的地方,却真真是靠着之前太和真人所传授的一应道经典故来辅助武道进展,用自己学问上的长处来帮助武道快速进展,却是叫长生老人好一番感叹,直说别人都是“以武入道”,惠博文却是“以道衍武”,这等修行方式,却是要比别人省力不少,正是不虚的事半功倍。

而孙向景的武功,这段时间也是有了长足的进展。自从封神结加身,他的身子也是好转了许多,近半年来再不曾有旧疾发作的情况,心境也是时刻保持澄明,一时也是进步不小。

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不不足”,正是众生刍狗,天道公平的一个表现。孙向景自幼患有奇疾,这等疾病遭遇一方面限制了他的活动,另一方面却也保持了他的赤子之心,叫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自身,更少地沾染了俗世繁华。这样他身子一旦好转,进步却是要比别人快上许多,不似陈风崇等人为俗世种种所牵连困扰,自身进步自然也是很快。

而徐方旭则是一心跟着长生老人学习医术,而且因着他此番前往南少林颇有收获,一时也是境界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长生老人在看他剑术内功都有进步的同时,也是发现心性似乎比之之前圆融,愈发的坚韧成熟,也是叫长生老人欣喜。

一众弟子之中,其实也就徐方旭的性子最像长生老人。两人都是一般的慈悲,也是一般的包容,内心又是有着不违背世俗道理的坚持,为着坚持时刻可以做出大牺牲大舍弃。众人之中,徐方旭地天赋不算最好,武功不算最高,甚至都叫人觉得有些平庸。可就是隐藏在这份平庸之下的坚持和努力,叫长生老人对他十分看好,有意无意间引导他接触医术武功之外的东西,又似是有心倾囊相授,将其作为自己的真正传人。

长生老人一生所学驳杂,可谓天文地理,医卜星象无一不知,无一不晓,而且俱是精通,远超寻常众人。门下诸多弟子,不过只是能继承老人学识只万一,学通学精尚且不敢妄言,更罔论全盘接受,消化吸收了。

对于长生老人而言,他的这些知识本事一方面是来自于种种奇遇所得,另一方面也是他沉稳坚持的性格所致。老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长生老人这等耄耋老人还能日日读书不辍,修行不息,坚持己身,不堕青云的人物却是极少。众人之中,似乎也只有徐方旭能做到这一步,真正的诚于武,诚于心,诚于己,诚于道。

“心诚则灵”却不是一句假话,中间各种道理要比字面上的意思深刻上不少。老人衣钵传承,也是早已属意于徐方旭。只是他早年一直纠结于孙向景的病情,心念不甚通达,故而一直难以对“道”有上更深刻的理解。直到这两年一来,徐方旭先后得到了长生老人、仁钦桑布上师、太和真人和杏妹的几番开解,这才放下心结,一时颇有些一飞冲天之势。

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时势造就英雄。长生老人他们那一代,正好就是赶上了大宋开国之初,天下动荡的时候,这才有一辈高人,应劫而生,也是备受逼迫,不得不成就自身,从而来对抗祸乱天地的一干邪魔外道。

如今天下,老辈垂垂,已然开始纷纷离世,却正又是一波内忧外患到来,国外西有吐蕃西夏,北有辽国,南有大理,国内又有弥勒教大兴,一时局势颇为不顺。也是大宋国运在此,哪朝哪代开国之后都是这般,“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必须要经过这一番洗礼,使无论庙堂还是江湖,都有新一辈顶梁之人成长起来,天下才能再得数十年的安定祥和。

长生老人早年受困于誓言,一直在苏州不曾离开,也甚少出手,其实早已有了彻底归隐的心思。只是如今天下大局未定,一众弟子又是有着诸多困难,他作为师父,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只求尽快将事情一一安排妥当,才能安心享受自己的人生。

故而这段时间以来,长生老人一方面是为孙向景铺平今后的道路,一方面为徐方旭继承他的衣钵打下基础,同时还在为陈风崇和清平夫人仔细考虑着想,却是为一众弟子都准备了后路,以防不测。

徐方旭心性摆着这里,又有名师指点,自然不会觉得辛苦,只是一应地按照师父要求,苦读苦学,又是从其中获得莫大快乐以及安慰,平复了自从西宁回来之后一直不安的心神,只觉得日日都有精益,时时都有收获,看着孙向景和惠博文读书练武,又感受着师父师娘的倍至关怀,一时只觉得责任重大,立誓要守护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大宋自开国以来,也是一直重视文人,科考不断。知道赵祯掌朝的时候,朝廷还是经常举行科考,选拔人才,将一切可用之人选作“天子门生”,使其为朝廷所用,为百姓做事。

大宋的科考沿袭了李唐的路数,分作“乡试”、“殿试”和“会试”三考。其中乡试是为最基础的一门考核,参考人员除了学识之外,还需要有一应的情况考核以及贤人推举,一经考中,便是秀才及第,有了功名在身,日后行事却是要方便上许多。

孙向景和惠博文都是年龄足够,知识也是达标的,自然可以参加乡试。至于推举一块,长生老人作为太祖年间的进士,自然是有权推举,而惠博文在苏州城中的俗家师兄师姐,也是颇有名望,自也有功名在身,只是没有致仕,故而还能保留一个俗家弟子的身份。

长生老人的身份,自然不会出来推举两个小孩儿。否则他一出面,只怕两个小孩儿无论考成什么样子,都是能够顺利被取中,却是因为他在苏杭一带名望实在太盛。此事大宋科举,还未出现“弥录滕封”的操作手法,阅卷考官拿到卷子的同时,就知道了考生的性命以及许多信息,自然会有所偏颇。要是长生老人出面,也就起不到锻炼两人的作用。

当然,孙向景要是实在不争气,考之不中的话,长生老人背后还是会稍微用上一点点力量,也是在掂量他的分量之后,也要将这个方便给他,好为他日后发展做打算。

七月已是金秋,朝廷这一年也恰好举办了一次乡试。就这样,孙向景和惠博文双双在杭州参加了这次乡试,以期获取功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