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许宁说道:“在设计歼7F时,我曾考虑过一种替代方案,但由于改动太大,无法直接从旧机型升级,因此设计工作只进行了部分。”
“如果你们有兴趣,等我完成歼7F与新发动机匹配的工作后,我们可以一起完善那个方案。”
对于孙尚忠来说,这是个意外的惊喜,他立刻表示赞同:“当然可以,我会向所里申请,调派一些骨干设计师加入这个项目。”
实际上,孙尚忠一开始就没想过要让许宁亲自到648所来。
他知道许宁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参与更为重要的十号工程,而教练9并非优先级最高的项目。
此外,考虑到筑城相对不利的地理位置,这样的安排也显得更加合理。
两人商定,待许宁处理完歼7F的事宜后再继续讨论。
同时,许宁强调了调派过来的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数字化设计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
孙尚忠的脸上洋溢着兴奋:“非常感谢您,许工!”
次日,许宁便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事实上,在过去的半年里,卢文峰带领的团队已经完成了除进气道和机头外大部分的设计工作。
他之前已经经历过歼7f的设计流程,所以这次更换新发动机不过是带着团队重温一遍旧路。
回想起来,当年仅凭三个刚毕业的本科生,就在短短三周内完成了初步设计,现在有了更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611所的计算中心设备先进,完全可以媲美盛京那边的条件。
因此,在许宁和团队的努力下,仅仅半个月,他们就顺利地完成了歼7f的完整设计方案。
相比起最初的版本,新的设计不仅收窄并缩短了进气道,让飞机外观更为协调,还借鉴了姚美玲改进歼8c时的做法,将座舱风挡改为圆弧形,显著提升了飞行员的视野。
此外,他们在垂直尾翼底部添加了一组140升的油箱,虽是小幅度提升,但对航程也有所改善。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设计图纸发给132厂,由他们负责制造两架原型机——一架基于歼7b升级而来的歼7f1,另一架则是全新打造的歼7f2。
考虑到当前的时间点是一月底,即使工厂效率再高,首飞也只能安排在春节后。
这段时间里,孙尚忠和他的648所团队也在咏都等待,并全程参与了歼7f的改进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计算中心的服务器机房里,孙尚忠整理好一叠资料,递给许宁说:“这是我们预研工作的成果汇总。”
围在桌旁的几位648所成员满含期待地看着许宁。
在这次改进工作中,他们亲眼见证了高效的工作模式,因此对许宁充满了信任。
“作为教练机,单进气道设计并不适用。”
许宁拿起红蓝铅笔,在纸上快速勾勒出一架飞机的正视图:“单进气道会占用机身高度空间,不利于布置高低差的后座舱,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两侧进气设计。”
鉴于歼7的基础结构,尽量减少对后机身的改动,肋下进气道成为了最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