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出兵朝鲜真相有声 > 十首役宣告收兵战局胜负感慨良多(第1页)

十首役宣告收兵战局胜负感慨良多(第1页)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是由敌我双方在运动中不期而遇打响的,彭德怀将其称为“遭遇与反突击战役”,西方的军事学家们把这场战役称为“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作战双方均是在不预期的战斗中仓促接战的。

在“联合国军”方面认为的“干预的黄金时期已过”之时,志愿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过鸭绿江,其后作战部署在严重缺乏情报和战局瞬息万变中一变再变,最后,毛泽东、彭德怀抓住了“联合国军”分兵冒进以及其东西两军各自北进互不联系的弱点,确定了战役战术的东线阻击、西线进攻的总体设计。

志愿军以战略上的后发制人和战役的突然性,给冒进至鸭绿江的敌人以迎头痛击,但是由于西线的志愿军与南朝鲜军队在温井地区的遭遇战过早地暴露了志愿军的位置和意图,令彭德怀预定的进攻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于是,志愿军在其主力没有全部到达指定位置的情况下被迫开始攻击。突破云山之后,曾出现过歼敌机会,但是由于第38军和第40军迂回路线上的严重受阻、第66军没能即刻抓住南逃的美第24师等原因,而没有完全达成战役设想。但是中国军队在战斗中所持的独特战术使不了解这支军队的“联合国军”损失巨大,在一些局部战斗中,“联合国军”甚至处于崩溃状态。

第一次战役是在朝鲜战局极端严峻的情况下,仓促入朝投入交战的。经过13个昼夜的艰苦作战,赢得了初战的胜利:歼灭敌人1。5万余人,把疯狂进犯的敌人从鸭绿江边一直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人企图于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为朝鲜人民军赢得了整顿时间,使我军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同美军和南军作战的初步经验,增强了胜利信心,为而后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志愿军入朝以前,根据初次出国作战、情况不明、人地两生、装备落后等情况,以及对敌人占领平壤、元山一线后向北推进还需一定时间的判断,曾决定入朝以后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歼灭小股敌人,以制止敌人进攻,稳定战局,争取时间准备反攻。我军入朝以后,发现敌人前进甚速,我先敌到达预定地区组织防御已不可能,但敌人尚未发觉我军入朝,继续分兵冒进,极利于我军利用战役的突然性在运动中各个歼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变了原定作战计划,决定以一部兵力阻击东线之敌,而集中主力于西线,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并决定先打南朝鲜军后打美英军。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军在开进中,又依据敌人前进情况的变化,多次变更部署以捕捉战机。同时,还迅速增调第66军、第50军入朝参战,适时地增加了战役后续力量。在进入交战之后,针对敌军以师、团为单位分散冒进的特点,灵活地采取了分途歼敌、逐步扩大战果的战法,从而使我军在交战开始便取得了先机之利,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为各个歼敌营造了有利条件。当敌军主力已撤守清川江南岸阻我攻进时,志愿军首长鉴于歼敌机会已失,且部队所携粮弹消耗将尽,如再渡江继续实施进攻,势必陷入不利地位,同时考虑到我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敌军主力未受到严重打击,很可能重新发动进攻,而为保持主动,以利再战,果断地决定停止进攻,结束战役。

实践证明,以上这一系列的战略战役指导,是完全正确的,它不仅保证了战役的胜利,而且为下一战役取得更大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它也为如何捕捉战机和“慎重初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小结】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自1950年10月25日打响至11月5日结束,历时10天,将北进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共歼敌1。5万余人,取得了初战的重要胜利。此役,志愿军也付出了一定代价,伤亡1万余人。敌我伤亡对比为1:0。62。

这次战役是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仗,虽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没有能够歼灭更多的敌人。其原因,除了敌我装备优劣悬殊,给我军作战带来了许多困难,使我军不能随时根据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迅速地实施机动,保持和发展已有的有利态势外,从客观上讲,还有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地形道路不熟、语言不通、战场山大林密、敌被击溃后散逃山林不能尽歼等原因。从主观上讲,主要是初次与美军作战,有的指挥员对美军估计过高,在战术上不敢大胆地以主力插到敌人侧后,断敌退路;有的则对分散冒进、立足未稳之敌采取了对固守阵地之敌的攻击部署,以致错失了战机。同时,在战役动作上,如果我实施战役迂回的部队能够适时地进抵军隅里、新安州,从战役上切断敌人退路,在战役部署上,如果不把第66军放在龟城西北而放在大馆洞,让美第24师更放胆深入,该敌退缩时也将会慢些。或者将第66军主力放在龟城东北,摆在内线,当敌人逃跑时也便于截击。如此,我军所获得的胜利将会更大一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