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典型的小骂大帮忙吧,蔫人蔫主意,李明不老实。
李大伟也附和,“我同意李明的想法,应该不会对进度有影响。至于选角,哈哈,那就是你王大导演操心的事了。”
这言外之意,就是只管挖坑不管埋,都不是好人。
王导这下是真被气着了,眼睛一瞪说:“吆喝,你们编剧组要上天啊,一点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那干脆导演这活你们也干了得了。”
石月河急忙灭火。
“王叔,消消气,消消气。我们哪敢啊,这不是大家讨论吗。
我们只是希望在保证拍摄任务的同时,尽量提高影片的质量和艺术性,当时我们还有一个不重要的考量,就是观众的代入感,通过城市插队知青,让城镇观众拉近距离感。
最后决定肯定还是要余导和王导你们拿,你们说往东我们绝不往西,你们说不合适,我们现在就改,绝无二话。”
其实,王导估计也不是真生气,他就是有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
余导很认真地听着他们吵吵,没有发表意见。其他演员,这事和他们本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的角色都是已经定好的,也不会贸然参与其中。
余导瞪了石月河一眼后,终于肯说话了。
“大家能积极发表意见,是好事,说明大家心里有咱们剧组,愿意为完成任务建言献策,我们都欢迎和鼓励。
刚开始看到知青这个角色,我的想法和老王是一样的,认为是节外生枝,多此一举。
不过看到知青用身躯做桥板这一节,我的想法有所转变。这个角色剧情不多,但确实出彩,从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偏反面角色,反转为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有为青年,不牵强,不生硬,也确实让这个剧情更加饱满。
另外,你们都忽略了其中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他的下乡插队的知青身份,你们想想,只是不是提升了我们电影的意义,我觉得是。
至于问题,也不是没有,第七场老树爷爷那场戏,插入知青,就显得画蛇添足。他的转变,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台词展现。这样一来,就只有第二场和第十四场戏,台词也只剩下一个字-走。
说到这个走字,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老头子佩服。
这样吧,我看剧本可以就这样定下来,向上报送,编剧组在此基础上继续细化。
至于选角,让小石头那个知青朋友过来试镜,我看他嬉皮笑脸还挺有戏。不行的话,就到地方剧团找个年轻演员,问题不大。
散会吧!”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