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远东军火商笔趣阁 > 第171章规划(第1页)

第171章规划(第1页)

随着李鸿章的让步以及满清中枢对北洋的成功“拆分”。

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感觉到了外部压力大减,于是在没有了北洋这个共同的“敌人”后。

帝党和后党之间的矛盾又开始显现了,尤其是在“拆分”北洋的过程中,后党吸纳了部分北洋“叛官”这更是让后党实力大增。不断增长的实力给了慈禧极大的自信,于是在京城内,后党又开始了对帝党的压制模式。

而帝党显然不会束手就擒,也开始了激烈的反抗,双方从政治到经济再到人员变动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但这些斗争和李光宗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因为朝廷为了达成进一步削弱北洋的目的,已经同意了李光宗去东北的提议。

现在唯一的难题是该让李光宗以何种名义去。

以地方大员或者盛京将军的名义肯定不行,这是只有旗人才可以坐的位置。即使李光宗功劳再高也不行。而且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都不想让李光宗插手满人内部的事情。但如果没官没职的话,显然也不行。

在这方面,李鸿章的优势就现实出来了,在对于清朝官场的了解上,李鸿章可比李光宗这个穿越众了解的多得多。

既然地方官不让做,那就让李光宗以军队指挥的名义前去,反正李光宗手中也掌握着不少的北洋新军,这一次正好让他一起带过去。这样做既能减少直隶的北洋军队数量,让中枢心安,也不至于让李光宗到东北后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最终,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满清中枢最终同意李光宗以辽东武卫提督的名义前往东北,在政治上和东北地方势力属于平行关系,互不隶属。李光宗名义上直接听命于中枢,地方上不会干涉武卫军内部事务,但同时武卫军也不能干涉东北地方事务。

而李光宗所部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区域。

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乃是辽东半岛,这里的旅顺大连都是军事重镇,李光宗必须要握在手中。更何况这里本来就是北洋实力所及的地方,所以李光宗从李鸿章手里接管这个地区一点问题也没有。

第二块则位于后世黑龙江省的鹤岗和鸡西地区,这里的煤矿和铁矿也是必须控制的。

对于这些控制这些地区,李光宗有充分的理由。这里靠近中俄边境,一旦开战,这里将变成战场,而现有的黑龙江绿营战力不济,需要李光宗派兵着重防备,保卫边境安全。

而除了矿产资源外,李光宗还以军屯为名在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和黑龙江平原开荒种田。(属于现在的北大荒的部分地区)

而第三块则是热河地区(今天的部分内蒙,吉林。)

在这里李光宗贪图的并不是矿产资源和耕地,而是作为未来北洋体系的战马生产基地而建立的。

战马和驮马依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部队运输和机动的支柱,即使到了一战末期仍是如此。

即使日本这个岛国,都在明治维新后建设了专门的马场。而德国等国更是有国营的军马基地。北洋自然也不能落后。

至于第四块则是在后世的通化市和吉林市,前者自然不用说。通化的煤矿资源是极其重要的资源。

但是更重要的是通化和吉林将作为未来的铁路大动脉连接李光宗治下的第一区和第二区。辽东半岛处在大后方。肯定是作为工业基地而存在的。呼热河则在侧翼提供畜牧产品和战马。而黑龙江区则是作为前线和粮食生产基地而存在的。

至于吉林区则是作为连接三者的交通线。

在李光宗的计划中,这些地方虽然总面积不大,不过一省之地。

但全都是东北的精华所在,无论是畜牧业、工业还是农业都可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

在满清中枢看来,虽然李光宗要的地方多了点,并且还要军政一把抓。但大多都是不毛之地,除了辽东以外其它基本和荒野没什么两样。

给了也就给了,朝廷一点也不心疼。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方彼此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甚至都不用朝廷动手,一个个区域自己就被分割开来。

如此一来,当然是最好不过。

李光宗得了自己想要的地方,满清中枢也达成了自己分散北洋实力的目的,一时间双方竟然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只不过等将来,李光宗将这里彻底开发出来后,满清中枢会不会后悔就不知道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