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有哪些 > 平王东迁(第1页)

平王东迁(第1页)

平王东迁

背景

王室内乱

西周末年,王室内部矛盾重重。公元前781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幽王十分宠幸褒姒,甚至不惜用烽火戏弄诸侯而博其一笑,各诸侯十分不满。为讨好褒姒,幽王不顾王室的反对,废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又废申后而立褒姒为后。褒姒是褒国姒姓的女儿,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是姜姓,由此就引发了姒姓和姜姓间的激烈斗争,为西周灭亡埋下了祸根。

周边外患

还有就是外敌入侵频繁。宗周镐京,濒临西北游牧部落,经常遭到游牧部落的侵扰。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犬戎联络,进攻幽王,诸侯都不来救驾。犬戎与申侯迅速攻入镐京,幽王急忙逃到骊山,被骊山之戎所杀。这时,关中已布满了戎人,宫室被洗劫一空,土地荒芜。

灾害频发

平王东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自然灾害严重。据史料记载,宣王末年,西北关中一带连年干旱,洛、泾、渭三川都干涸了,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岐山一带又发生了地震和地崩灾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周太史伯阳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这是周将要灭亡的征兆。另外,西周初年,周公营洛,也为东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过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各地诸侯才知道,原来犬戎真的打进镐京了。于是,他们纷纷带着大队人马前来镐京救援。诸侯们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后就回各自的封国了。

没想到这些诸侯们前脚一走,犬戎后脚就又进来了,而且是经常进犯。当时,京师宫殿被焚毁,国库亏空,而且西边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也是连年不息。于是,平王就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邑(今洛阳)。周公反对道:“不好!洛邑虽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敌;而镐京呢,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国、蜀国,而且沃野千里,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现在,大王如果要舍弃镐京,迁都到洛邑,臣认为不可!”平王没有听取周公的谏议,把都城迁到了洛邑。平王东迁,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的时候,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诸侯们各霸一方,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残杀。

后续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其中周平王执政达五十年之久。东周是周王室逐渐衰微以致最后亡国的时期。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地蚕食下,控制范围逐步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200公里,即洛阳附近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渐丧失。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而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发生权力争夺,东周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14]在河南(今洛阳)的称西周公(或西周君),在巩(今巩义)的称东周公(或东周君)。后分别被秦所灭。

考证

考古工作者在东周王城遗址的“王陵区”发现了一座“亚”字形大墓,并出土带有铭文“王作宝彝”的青铜鼎,附近还发现了两座大型陪葬坑,在坑内清理出53个车轮和56匹马的残骸。此墓主人是东周第一代天子周平王,还是其他周王的陵墓,尚需要更加可靠的考古资料予以佐证。平王迁都,洛阳再一次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都洛阳发展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轶事

崤山别称

周平王东迁后,立足中原,思谋天下,知道东周王室的气象已大大不如以前了。他登上洛阳城北的邙山知道这山是秦岭的余脉,是崤山的支脉,取别名叫做平逢山、太平山、郏山。而这些名字都很平淡,没有峻拔之意,好像周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崛起了。

郑姓来源

郑姓在中华姓氏中居于第21位,郑氏出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小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郑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取得了周平王的信任,随后郑武公趁机灭掉了郐国和东虢,在溱水、洧水之间建立了新的郑国,是为新郑。

艺术作品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回·犬戎主大闹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