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1991我的年代华娱笔趣阁 > 第174章 184首周票房破五千万美元(第1页)

第174章 184首周票房破五千万美元(第1页)

第174章184【首周票房破五千万美元】

27号凌晨两点左右。

一直熬着没有睡觉的李艺书,总算是接到了森岛久雄打来的电话。

「哈哈哈,李导,太好了,你猜猜票房多少?」

「500多万?」

李艺书眉毛一挑,他觉得能让森岛久雄笑的这麽高兴,500万美元绝对不少。

「没错,520万美元!」

说完后,森岛久雄哈哈大笑。

尽管这个数字,看起来就比昨天多了不到150万美元,但要知道昨天是周三,白天电影院基本是没什麽人的。

而且这不是大制作影片,更不会有人在上班丶上学的时候跑去电影院。

520万美元,看似不多,实际上已经很不错了,算上首映的半天,一天半的时间,拿到了近900万美元的票房,已经是大获成功。

接下来周四坚持一天,就能等到周五-周日三天的爆发期。

按照这个趋势,周五到周日,每天破千万美元票房,绝对不是问题。

上映首周,基本就把投资成本给拿回来,算是很不错了。

但真正让《第六感》有爆发契机的,是5月28号,周五上午,《纽约客》刊登的一篇影评文章,

撰写这份影评的人,是美国非常着名的影评人宝琳·凯尔。

宝琳·凯尔今年已经74岁了,从1968年开始撰写影评,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在相当大范围内被认可为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影评人之一。

她的特点是诙谐丶尖锐丶一针见血且固执己见。

这也深受影迷们的喜欢。

因为宝琳·凯尔真不是那种随随便便丶就收钱办事丶写好评去忽悠影迷进电影院的影评人。

但凡是宝琳·凯尔写的影评,只要是好的,那电影就是真的好,反之亦然。

正是因为如此,宝琳·凯尔在1991年退休后,时隔两年的时间,再次为《纽约客》撰写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极大地反响:

「在我多年观影的生涯中,一部精彩的电影,往往不会拘束于题材的限制。

昨天我看了一部中国导演拍的电影《第六感》,这是一部颇富文艺色彩的惊悚片,结局的转折令人惊讶错愕,在看完以后,我一直在试图理顺前面的情节和伏笔。

但很显然我没有做到,只能在下午去电影院看了第二遍,原谅我已经上了年纪,需要进行午休。

两次观影,让我彻底的梳理了导演藉助镜头所想要表达的含义,这绝对是会令观众回味无穷的,因为我也是被导演还有编剧的奇思妙想给深深的震撼到。

好吧,导演跟编剧都是一个人,来自中国的李,他不愧是欧洲双金大导演,巧妙的以惊悚片为噱头,渲染出一部值得我们每一个美国人认真观看的电影。

最让我感觉赞赏的是导演试图通过小演员的这个角色,诱发观众的同情心;在惊吓之馀,写情写得深刻,譬如男孩与心理医生之间的友情,男孩与母亲的亲情,心理医生与太太的恩情等等。

冷峻之馀,充满人情味。

该片最值的欣赏的就是电影类型的转换,由开头的惊悚片格局一转再转,中段惊悚出没丶而后段急转直下成为温情洋溢的家庭片,及致最后五分钟的高潮揭谜底戏,真相令人意料不到。

《第六感》并非一部简单的惊悚题材的影片,而是一部家庭问题电影,只不过加上了惊悚的包装,片中大人不信孩子见到超自然现象的说法,就跟大人老是不听孩子说话的盲点一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