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春秋左传全文及译文 > 第36章 慎行论2(第3页)

第36章 慎行论2(第3页)

国结盟(“岂无他士”),所以说“其诗有异心”。在外交场合赋诗言志,这是春秋时期的普遍风气。

无竞惟人:国家强大完全在于有贤人。无,发语词,无义。竞,强。诗句见《诗经·大雅·抑》。

称:这里指诵诗。

察传【正文】

六曰: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①,玃似母猴②,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③,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句践于太宰嚭④,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⑤,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⑥,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⑦,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⑧,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⑨,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⑩,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解说】

本篇指出对传言必须加以辨察,以定其是非。作者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文章意在向君主建白治国方策,而又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习见现

象为例加以论证,所以读来非常亲切、生动,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论说技巧。

关于察传的方法,作者只是提出“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即根据情理加以判断。这与我们今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注释】

①玃(jué):兽名,似猕猴而形体较大。

②母猴:兽名,又称猕猴、沐猴。

③而:如果。审:审察。

④太宰嚭(pǐ):伯嚭,春秋楚人,为吴王夫差太宰,所以称为“太宰嚭”。夫差败越之后,伯嚭接受越人贿赂,极力劝说夫差允许越国求和,使吴国终为越王勾践所灭。

⑤智伯:名瑶,春秋晋哀公卿。赵襄子:名无恤,晋卿。张武:智伯的家臣。张武劝智伯纠合韩康子、魏桓子把赵襄子围困在晋阳,后韩、赵、魏三家暗中联合,反灭了智伯。

⑥熟论:深入研究、考察。

⑦乐正:乐官之长。夔(kuí):人名,善音律,舜时为乐正。

⑧传教:传布教化。古人认为音乐与推行教化关系极大,把音乐看作移风易俗的工具。

⑨重(g)黎:相传尧时掌管时令,后为舜臣。草莽:草野,指民间。

⑩六律:指音乐上作为基准的各种乐调。古代以长短不同的竹管定音,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

五声:指宫商角征羽五音。

通:调和。八风:八方之风。

节:关键。

平:安定。

溉:灌注。汲:打水。这里“溉”“汲”连用,就是打水的意思。

史记:记载历史的书。

豕:猪。涉河:渡黄河。

己亥:干支纪日。

古文“己”与“三”、“豕”与“亥”字形相近易混。

经:界限。

缘:顺着。为:动词,这里指审察。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