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 第1章(第4页)

第1章(第4页)

后来人们引用“爱莫能助”表示虽对人同情,但无力帮助。

爱身避死

《汉书·张敞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代有个人名叫张敞,汉宣帝刘询时,初任太仆丞,后为豫州刺史。

当时渤海、胶州地方的官吏失职,数年粮食歉收,盗贼蜂起。张敞见此,决心前往平定,于是上书皇帝说:“近闻胶州、渤海地方连年歉收,盗贼并起,至攻官寺,到处抢劫;地方官吏,已失纲纪,因而奸宄不禁。处此紧急时刻,不敢爱身避死,愿效忠陛下,竭尽全力以除盗贼,以安百姓。”宣帝看了张敞的上书,十分高兴,就拜张敞为胶东相,赏赐黄金三十斤。张敞到了胶东之后,采用劝善惩恶、有功者赏、顽抗者斩的办法治理胶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平乱中因立功而调补为官者数十人,从此盗贼解散,渤海、胶州遂平。

不久,长安市内,偷盗甚多,宣帝又令张敞去进行治理。张敞采用走访长安父老,教育利用偷盗者的头头,奖惩结合等多种办法,很快地制服了盗贼。当时人们对此评论说:“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

后来人们引用“爱身避死”表示贪生怕死,畏缩不前。

暗渡陈仓

《史记·高祖本纪》里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二○六年,刘邦率兵攻下咸阳,推翻了秦王朝。但项羽仗着自己的力量强大,自立为西楚霸王,称王于梁、楚等九郡,建都于彭城。他封刘邦为汉王,把巴、蜀、汉中等四十一县划给刘邦。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在往南郑的途中,把一路经过的栈道全部烧了,表示今后不再回关中,以消除项羽对他的疑忌。

刘邦的将士都是山东一带的人,到南郑不久,都想回家,有的已经逃跑。面对这种形势,韩信便向刘邦建议:“我们的军吏士卒都是山东人,他们日日夜夜都想回家,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这种思乡情绪,动员他们打回老家去。这样做,将士们一定会一鼓作气地拼命作战。等我们打回咸阳后,再与项王争夺天下。”刘邦问韩信:“那采用什么办法才能打好这一仗呢?”韩信说:“我们马上派一部分人去修复栈道,转移项王的目标,把他的主力调到南郑方面,而我们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陈仓进兵,以取关中。”刘邦认为这个办法好,就一面派人假修栈道,一面带领将士从小道悄悄地向陈仓进军,乘项羽部属雍王章邯不备之际,以突击的方式,打败了章邯等军,刘邦又回到了咸阳。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用来表示表面上准备从这儿进军,暗中却从另一条道进行偷袭。现在一般用来表示作战时从正面迷惑敌人,从侧面搞突然袭击的战略。用“暗渡陈仓”比喻秘密行动。

暗箭伤人

《左传·隐公十一年》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郑庄公准备去打许国,出征前拜颖考叔为大将,公孙子都和瑕叔盈为副将。子都没有当上大将,心中极为不满,非常嫉妒,作战时不听指挥。

颍考叔上阵很卖力,他身先士卒,一举杀了许国的大将,立了大功。许**士抵挡不住,撤回城中,坚守不战。颍考叔为了取胜,便命令士兵用土垒台,以便跳墙进攻。垒**毕,颍考叔手执武器,跳上城头,进行厮杀。正在紧急时刻,公孙子都乘其不备,竟下毒手,对准颍考叔暗放一箭,正中背心;颍考叔滚下城来,立即身亡。瑕叔盈见颍考叔中箭身亡,以为是被敌人射死的,为了给他报仇,急切率领士兵冲上城头,猛打猛攻。不久城被攻破,许国战败,兵卒四散,许庄公也扮成百姓逃到卫国去了。

郑庄公入城之后,让原许国的大夫百里帮助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都城,并告诉百里:“您应帮助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我让您住在这里,不只是为了许国,同时也是姑且巩固我国的边疆,因此,希望您‘无滋他族实逼处此’(意思是不要让别国住在这块逼近我们郑国的地方),让他们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块土地。”郑庄公还说:“如得善终,我还希望许庄公回来治理他的国家。”郑庄公安排停当之后,就回郑国去了。

《左传》作者对此评论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意思是:许国违背了法度就**它,服了罪就宽恕它,揣度德行而处理,权衡力量办事,看准时机行动,这样就不会连累后人,(可见郑庄公处理事情是懂得礼的了。)

后来人们把公孙子都那种卑劣行为叫做“暗箭伤人”,用来比喻暗中用阴谋诡计伤害别人。

暗中摸索

唐·刘《隋唐佳话》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从前有个叫许敬宗的人,性情十分轻狂傲慢。凡与他见面交往的人,他总不放在心上,常常很快就忘记了。有一个不知内情的人,以为他愚笨,就去帮助教育他。许敬宗十分高傲无礼地回答道:“你们这些庸庸碌碌的人,没有任何独特之处,自然难以记住,如果遇到何逊、刘孝绰、沈约、谢眺那些有才干有名望的人物,我暗中摸索着也可以

辨认出他们来!”

后来人们引用“暗中摸索”比喻没有师传,没有门径,自己独立探求事物的道理。不遗余力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赵策三》。遗:留下;余力:没有使完的力量。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任用白起为将率兵去攻打赵国的长平,一下子消灭了赵国四十多万军队。秦军也损失惨重,打得精疲力尽。过了两年,秦军又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一年多,魏、楚两国联合救赵,才解除了邯郸的围困。秦军撤回去以后,便派使者到赵国,要赵王献出六座城池作为讲和的条件。赵王为此下不了决心。

这时,有一个叫楼缓的人,从秦国来赵国,赵王便同他商量这件事该怎么办,楼缓推辞说:“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赵王说:“虽然这样,不妨谈谈你的个人意见。”楼缓说:“现在我刚从秦国来,如果说不给城,大王就会认为不是计策,如果说给,又恐怕大王以为我向着秦国。所以不敢回答。假如我能够为大王考虑这件事,就不如给秦国。”赵王也表示同意了。

赵国的大臣虞卿听说后,就对赵王说:“楼缓的话,包定是骗人的鬼话。”

赵王不理解虞卿的意思,问他:“为什么这样说?”虞卿说:“秦国攻打赵国,是打疲倦了回去的呢?还是有力量而不进攻我们呢?”

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意思是说:秦国攻打赵国,已经使出了全部力量,是精疲力尽才退回去的。虞卿说:“既然这样,秦国用它的力量去攻打它所不能取得的地方,打疲倦了回去;大王又用它的力量所不能攻下的地方资助它,这不是帮助秦国攻打自己吗?”最后,虞卿终于说服了赵王放弃了割地求和想法。

后来,人们根据这些记载,引申出“不遗余力”这个成语,比喻已经拿出了全部力量,作了最大的努力。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