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傅众咻(读xiū休)”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战国时期,宋国的大臣戴不胜为使宋国君王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很希望他能深明大义,多做好事。可因无良策,便去向孟子请教。
孟轲对戴不胜说:“你想让你的君王学好吗?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假如在这里有一个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会讲齐国话,那么,你说是请齐国人教呢,还是请楚国人教呢?”戴不胜回答说:“找齐国人来教。”孟轲接着说,“让一个齐国人教他,而他的周围却有许多楚国人在干扰他(原文是‘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这样,纵使每天逼他说齐国话,那也是做不到的。反过来,如果你把他带到齐国临淄城的庄街岳里那个最热闹的地方住几年,那么,纵使每天逼他说楚国话,也是办不到的。你说薛居州先生是个非常正派的人,想让他经常和宋王在一起,以便影响宋王,使他学好。如果王宫的其他人都是象薛居州先生那么正派,那么宋王和谁一起去干不好的事呢?如果王宫的其他的人都不象薛居州先生那么正派,那么,宋王能够和谁一起去干好事呢?因此,仅仅靠一个薛居州先生,那对宋王是不会起多大作用的。”
后人把“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简化成“一傅众咻”这个成语,来说明客观环境对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出自《史记·酷吏列传》。
西汉时期,有个名叫赵禹的人,文章写得很好,寓意深刻,在当时,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因此,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先让他担任御史,又升至中大夫。他和太中大夫张汤都主张用严密的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根据汉武帝的命令,他们对汉代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补充和修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典。不久,汉武帝又任命赵禹为少府,很是器重他。
对于汉王朝,赵禹一直是忠心耿耿,处理问题,总是秉公办理,依法而行,为官十分廉洁。但是,他为人却相当孤傲。无论是担任御史、中大夫还是担任少府时,他从来不请客送礼。别的公卿大臣前去拜访他或者请他作客赴宴,他从来不作答谢,为的是断绝好友或宾客之请,以便自己能独立地决定问题,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原文是:“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行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后来,人们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简化成“一意孤行”成语,含贬义,指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而不考虑客观条件是否许可,别人的意见是否正确。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派兵进攻鲁国。齐强鲁弱,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鲁庄公和前来请战的曹刿(读ɡuì贵)一起,率兵迎敌。鲁**队至长勺,与齐军相遇。双方摆好阵势,准备决战。
阵势刚刚摆好,鲁庄公就要命令击鼓进攻,曹刿一面劝他不要急于进攻,一面登高观察齐军的阵容。这时,齐军随着一通猛烈的战鼓勇猛地冲杀过来。鲁庄公想立即出兵迎战,又被曹刿劝住了。齐军一次进攻不行,便再次擂起战鼓冲上来。曹刿仍然让鲁庄公按兵不动。齐军稍微停顿了一下,又一次擂起战鼓,冲过来。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仍然命令部队坚守不出。齐军三次进攻不成,士气大减,十分疲劳,纷纷坐下来歇息。
这时,曹刿对鲁庄公说:“现在我们可以进攻了!”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等待进攻的鲁军将士,疾
风暴雨般地向齐军冲去。齐军丢盔弃甲,纷纷败逃。
鲁庄公看到敌人败退,命令鲁军要追击,曹刿忙说:“等一等”。说着,跳下战车,仔细察看齐军战车在地上留下的痕迹,又登上战车,观察了一会儿齐军逃跑的情况,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一口气把齐军赶出几十里,缴获了大量物资、兵器。事后,曹刿在向鲁庄公解释这样指挥军队的原因时说:“打仗这件事,最重要的是靠勇气。擂第一遍鼓时,士兵的勇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衰退;第三遍鼓时,勇气就差不多没有了。(原文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人擂过三通鼓,我们才擂起第一通鼓,这时,正好敌军已经松懈疲乏,而我军士气正旺。以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自然把敌人打得大败。由于齐国强大,我担心他们为了把我们引入埋伏圈而假装败退,后来,看到他们车迹混乱,军旗乱丢,断定他们是真败,我才同意追击。”
后来,人们把曹刿这段话中的“一鼓作气”作为一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要趁着情绪高涨、劲头十足的时候,一口气把它做完。
一筹莫展
这个成语出自《宋史·蔡幼学传》。
南宋时期,温州地区有个名叫蔡幼学的人,从小刻苦学习,十八岁那年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他的老师陈傅良的文章,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可是,蔡幼学很快便超过了他。
蔡幼学的文才受到宋朝皇帝的重视。孝宗、光宗都对其加以重用。宋宁宗赵扩即位后,下诏征求群臣的意见,要求直言无隐。蔡幼学便上了一道奏章,建议说:“陛下要想当一个好皇帝,必须着重抓好三件事。一要好好侍奉父母,二要任用贤能的人,三要对老百姓宽厚。要做好这三件事,最根本的是抓好宣传教育。近年来,一些小人制造舆论,企图排斥有德有才的人。因此,使得大臣们虽然想为朝廷效劳,伹又怕惹是生非,遭到不幸。亲近的人想效忠,又担心反而落到一个忤旨的罪名。这样,虽然学问高深的人充满朝廷,却不敢直言不讳地讲出他们的计策来,使得您没有一点儿办法(原文是‘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如果不赶快兴办教育,广泛地罗致人才,怎么能振作起天下的志士仁人呢?”
蔡幼学把改革时政归结为兴办教育,得到了宋宁宗的欣赏。可是,却遭到了握有实权的韩侂胄(读chàzhòu岔宙)等人的诬蔑和打击。
后来,人们把“一筹不吐”改为“一筹莫展”,用来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暴十寒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游说(读shuì税)之风盛行。这些游说之士中,有不少人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而且往往以生动的比喻来深刻地说明问题,对执政者进行讽劝。孟轲就是这些游说之士中比较著名的一个。他先后游历过齐、宋、滕、魏等国,在齐国时还当过齐宣王的卿客。在《孟子·告子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轲在齐国时,看到齐宣王轻信谗言,做事忽冷忽热,没有持久性,心中很不满意。有一次,他找了一个机会,对齐宣王说:“作为一国之王,办事应该明智一些。世界上虽然有一些东西生命力很强,可是,如果你把它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一天,又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它十天,那么,它还是不能生长。(原文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我和您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我的劝告,您也多多少少能听进一些。可是,当我不在您身边的时候,那些奸臣又来哄骗您,您又会听信他们的话,我有什么办法呢?”接着,他又以学习下棋作比喻,说明要干好一件事,必须要专心一意。
后来人们将孟子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句话简化成“一暴十寒”,比喻学习、工作没有恒心,时而勤奋,时而懈怠,将一事无成。
一箭双雕
这是《隋书·长孙晟传》里记叙的一个故事。
南北朝时期北周有一名武将叫长孙晟(读shènɡ盛),洛阳人。他聪明好学,对兵法很有研究,武艺也很精湛,特别是射箭的功夫,很有一些名气。
当时,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突厥的首领摄图,到北周来请婚。北周的君主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他。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人马护送公主到突厥去。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常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当地的人对他那雄劲的臂力、精绝的骑术十分佩服,听见他猛烈射箭时的弓声,都惊异地称之为“霹雳”,看到他飞快跑马的姿势,皆誉之为“闪电”。有一次,摄图又和长孙晟一起外出打猎。摄图猛抬头,看见天空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为了试试长孙晟的箭法,摄图随手递给他两支箭,请他把两只雕射下来。长孙晟接过箭,催动坐骑奔驰向前,看准两只雕厮打争夺得难分难解的机会,拈弓搭箭,“吱”的一声,一箭射去,两只大雕一起掉了下来。
后来,人们根据长孙晟用一支箭射中两只雕的故事,概括出“一箭双雕”这个成语,比喻采
取一种措施,得到两种好处,或者做一件事收到两方面的效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