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成语故事图片 > 第11章(第5页)

第11章(第5页)

哪知道,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做起来却难了。这个小伙子学了一段时间,总觉得越学越别扭,走起来很不自然。他想,这也许是自己按老习惯走惯了,要改起来不容易,只有彻底抛弃老步法,才能学到新姿式。于是,他又决心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的长短,一摆手,一扭腰,都要按邯郸人的尺寸计算着去做。虽然他硬是比着邯郸人的样子,亦步亦趋地努力学习,但结果并不美妙,他不仅没有学会新的走路的姿式,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也都忘了。最后,当他要离开赵国回到燕国的时候,连路也不会走了,只好爬着回去。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引出“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比喻生搬硬套地去模仿别人,反会弄巧成拙,闹出笑话。

怀安丧志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657年,晋国君主晋献公听信夫人骊姬的谗言,逼死了太子申生,逼走了公子重耳。重耳在逃出晋国时,立志要回国继位,振兴晋国。他先在狄(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住了十二年,以后经卫国到了齐国。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他,但当时的齐国已无力帮助重耳回国继位,便把一个叫姜氏的姑娘嫁给他做妻子,又送他二十辆马车。眼前的安乐生活,使重耳的

意志逐渐消沉了。姜氏面对丈夫的这种情况,心里很着急。一天,她对重耳说:“我知道您有大志,要离开这里到别处去,这很好啊!”重耳不解地说:“我没有这个想法啊!”姜氏又劝勉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意思是说:您走吧,要迷恋享受,安于现状,一是会败坏一个人的前途的!重耳离开了齐国,到了楚国,最后又到了秦国。公元前636年,才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了君主,史称晋文公。重耳执政后展施其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国家的强盛,成为春秋时代第二个霸主。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引申出“怀安丧志”这个成语,用来告诫人们:迷恋、安于享受,就会变成碌碌无为的庸人。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祠:春祭;舍人:贵族、官僚家里的门客;卮(音zhī支):盛酒的器皿;且:将,快要;亡:失去。

故事的大意是:战国时期,楚国有个贵族,把祭祀用过的一壶酒赏给他的几个门客。人多酒少,有人就建议说:“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喝就够痛快了。咱们来个画蛇比赛吧,谁先在地上画成蛇,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人很快地画成了蛇,他左手拿酒壶,右手又去画蛇,说:“我还能给它添上几只脚。”

他的蛇脚还没画成,另有一人把蛇画好了,就夺过他手中的酒壶,说:“蛇是没有脚的,你给它添上脚,这哪是蛇呢?”说着,张口便把那壶酒喝了。

给蛇添足的那个人,终于没有喝成那壶酒,只好干瞪着眼。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便概括出“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比喻自作聪明,凭主观想象,为所欲为,添枝加叶,不但无益,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画饼充饥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充饥:解饿。

三国时候,魏国的毓敏(音yù育),他在魏文帝曹丕时任侍中,曾多次直言劝谏文帝。曹丕见他学识渊博,为人忠厚,便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同时,文帝又让他挑选一个人来补缺,条件是,能够象他那样“禀性贞固,心平体正”。卢毓先推荐郑冲。文帝说:“郑冲这个人,我了解,你能不能再给我推荐一个我不熟悉的人。”卢毓又推荐了阮武、孙邕(音yōnɡ拥),文帝选定了孙邕做侍中。

在当时,魏国还有如诸葛诞、邓飏等好几个远近皆知的知名人物,但文帝很厌恶他们那种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到处吹牛的坏作风。魏文帝很怕被这样的人混入朝政,有一次他为了能挑选到一个比较适当的人做中书郎,就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说:“中郎能否选好,关键在于吏部尚书卢毓。挑选人才,不要只选那些有名的,因为徒有虚名的人就好象地上画的饼子一样,并不能吃啊!”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就引申成“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比喻徒有虚名,无补于实际;也用以比喻聊以空想**。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在我国历史上,东晋之后,有一段历史叫南北朝。在当时的梁国,出了一个有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他很擅长画人物及佛像。梁武帝信奉佛教,他修建的很多寺院,都让张僧繇去作画。有一年武帝要张僧繇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上四条龙。龙画好了,简直同真的一样,活灵活现。但仔细一看,却都没有点眼珠,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眼珠并不难,但点上了,这些龙就会破壁飞走。”人们都认为这话虚妄不足信,坚持要请他点上眼珠。张僧繇坚持不过,只得拿过笔来,给两条龙点上了眼珠。霎时间,果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点了眼珠的龙,随即乘云腾空飞上了天,而没有点的那两条龙却仍旧在墙壁上。

画的龙,点了眼睛就会飞上天,这固然是一个荒诞的传说,但它却说明了张僧繇画龙的技巧是很高的。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之处用三言两语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得神。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假:借,凭借;威:威风。

战国中期的楚国,是一个比较强的国家。但由于贵族的权势太大,以致出现了有的国家惧怕楚国的大贵族昭奚恤(音xù序)而不怕楚宣王的情况。有一天,楚宣王向大臣们问过究竟:“我听说有的国家,都很怕我国的大将昭奚恤吗?”这时,有个叫江一的大臣,给楚宣王讲了一个故事。他说:

“有一次,有只老虎正在搜寻各种野兽吃,欣喜的得到了一只狐狸。狡猾的狐狸很害怕,但它眼珠子一转,恐吓老虎说:‘哼,你是不敢吃掉我的!天帝派我当百兽之王,如

果你吃了我,这就是违抗了天帝的旨意。

老虎看狐狸又小又瘦,不大相信它的话。狐狸看出老虎疑惑不解的神态,又冷笑一声说:‘嘻嘻!你以为我的话不可信吗?那么我走在前面,你跟在我后面,看那些大大小小的野兽,有敢不逃跑的没有?’于是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地走着。果然其他的野兽看见它们,都纷纷逃命。老虎看了,还真以为它们害怕狐狸,可万万没想到,它们怕的正是它自己。”

江一接着就对楚宣王说:“如今大王治理国家,拥有五千里土地和百万精兵。您把军队全部交给了昭奚恤统领。有的国家怕他,其实怕的是大王您的精兵和实力,这好比百兽怕老虎一样。”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欺压人。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