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之前的约定,只要孙连城能把乡办企业的三角债要回来,祁同伟就负责把企业救活。
但他经过一番仔细的调研之后,发现这个目标基本不可能实现。
如果说农机厂和玻璃厂,还能够通过企业转型和产品升级来博取一线生机的话,那么绢纺厂是必死无疑。
毕竟,随着化纤面料的大面积推广,传统丝织产品的生存空间会被极速压缩,以红山绢纺厂的资金实力、设备条件和员工素质,要想去和沿海地区的那些大型纺织厂和民营企业争夺剩下的市场,无疑是痴人说梦。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抗衡的。
既然肯定救不活,那就只能壮士断腕,干脆让它破产倒闭算了,至少可以甩掉包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对于祁同伟的决定,孙连城有些为难,这毕竟关系到六十多人的生计,但他也明白当断不断、必受其害的道理,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
乡政府迅速成立了破产清算小组,进驻绢纺厂,祁同伟亲自担任组长,分管副乡长韩俊和绢纺厂长袁立担任副组长,另外几位成员都是乡政府和信用社的工作人员。
对于袁立的进组,祁同伟本来是不同意的。
因为在他看来,绢纺厂的倒闭,虽然是大势所趋,但袁立在当厂长期间,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塞进了厂子,给厂子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样的人,不调查他的违纪行为就不错了,哪能再接着用。
但孙连城的意思是,袁立更了解绢纺厂的实际情况,多少能提供一些帮助。
祁同伟最好答应下来,等绢纺厂的破产程序走完之后,再找他算账。
工作组的任务其实也挺简单,主要就两样。
一是清算企业的资产和债务。
绢纺厂有厂房和土地,但这年头值不了几个钱,机器设备都是用了二十多年的淘汰货,只能拉去卖废铁,至于库房里的那些原材料和半成品,同样卖不上价。
所以,满打满算,也就一百八十万的评估资产,但与此同时,它欠了信用社和基金会一共三百五十万贷款,严重的资不抵债。
既然破产了,这些东西的产权当然都换了主人,剩下的一百多万,信用社和基金会只能和乡政府协商解决。
第二项工作就是对员工进行分流。
绢纺厂一共有六十七名员工,除了厂长袁立是乡政府指派,有行政编制之外,其他全是企业编和合同工。
对于这六十六人,祁同伟给他们安排了两个出路。
一是回家待岗,每月拿一百元基本生活费,等待重新安排工作。
二是直接下岗,下岗费按照N+1标准执行,基数为三百元。
厂长袁立直接提出反对,他认为,所有员工应该一视同仁,按照县里企业的标准,全部一次性赔偿五千元。
袁立这么做是有私心的,因为他的七大姑八大姨进厂时间都不长,如果按照N+1标准赔偿,这些人都赔不了多少钱。
祁同伟当然不会答应这个无理的要求,每个人工作年限不同,对厂子付出的贡献也不同,怎么可能一致对待。
当即就把袁立这个副组长给撸了,让他回家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