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追光者DJ > 第125章 仁宣盛世的辉煌与传承(第1页)

第125章 仁宣盛世的辉煌与传承(第1页)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后,他的长子朱高炽接替了皇位。

早在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就将朱高炽立为太子。朱高炽在朱棣多次亲征期间,担任监国之职,积累了一定的治国经验。

朱棣去世后,情况危急。朱棣身边的大臣杨荣、金幼孜等人商议决定秘不发丧,每天依旧照常给朱棣上膳,大军有条不紊地往京城方向进发,同时秘密派人将朱棣去世的消息告诉太子朱高炽,使朱高炽有了足够的反应时间。朱高炽得知消息后,经过筹划,顺利登基称帝,即明仁宗。

朱高炽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一些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提高农业生产力等。不过他在位不足一年便英年早逝。

朱高炽太子监国多年,在朱棣驾崩后之所以还如此紧张并采取密不发丧的措施,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

当时的局势较为复杂敏感。朱棣病死时,明军的主要军队都在外面,即“六师在外,京城无主”。如果突然宣布皇帝驾崩,可能会被居心叵测之人钻空子,引发各种不稳定因素。

而朱高炽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有野心。朱高煦一直觊觎太子之位,想找机会将太子搞下去,自己上位,朱高燧和朱高煦是一伙的,他们一起排斥朱高炽。

朱棣大军在外,朝廷形势复杂,朱高煦大概已经有了反叛的苗头。据史料记载,朱棣去世的时候,朱高煦在他的封地,但他的儿子朱瞻圻一直在北京,每天窥视朝廷动向,一昼夜信使往返六七次。如果让朱高煦得知朱棣去世的消息,那么朱高炽的皇位可能不保。

为了防止军心涣散,保证军队的稳定,也避免朱高煦趁机叛乱,确保朱高炽顺利继位,朱棣身边的内臣马云和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商议后决定秘不发丧。他们用锡器打造棺材收殓朱棣的尸体,放在皇帝乘坐的辇上,每日照常给朱棣上膳食、请安,以此制造皇帝还活着的假象。同时,杨荣快马加鞭向太子朱高炽报告情况,朱高炽得知后进行了一系列准备,最终顺利继位。

在朱高炽顺利继位后,才公开了朱棣驾崩的消息。朱高炽就是明仁宗,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一些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等。不过他在位不足一年便英年早逝。朱高炽(1378年—1425年)终年48岁。

朱高炽是朱棣长子,先被立为燕王世子。后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说起来也有二十几年的执政经验。

朱高炽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朱高炽深知长期大规模用兵对国家造成的巨大消耗,故而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对外征战,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历史对朱高炽的评价颇高。他以仁德治国,心怀百姓,被赞誉为宽厚仁慈的君主。他短暂的执政期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棣的诸多举措为人称道。他7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交流;编纂《永乐大典》,传承古代文化;5次亲征蒙古,巩固边疆。这些行动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通过多次亲征蒙古,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为仁宣时期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他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政治制度,使得政权更加稳固。此外,朱棣时期的一些重大工程建设,迁都北京,疏通大运河等,虽然在当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从长远来看,对经济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对建文帝的一些旧臣进行了严厉处置。

朱高炽即位后,以仁德为怀,赦免了众多建文帝时期的旧臣。方孝孺案中的部分受牵连人员,还有练子宁、黄子澄等大臣的家属也得到赦免。

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以学问和忠诚着称。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命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并大骂朱棣篡位。朱棣大怒,下令将方孝孺处以车裂之刑,不仅如此,还诛灭十族。

这起案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成为明朝初期政治斗争的一个惨烈写照。朱高炽即位后,鉴于方孝孺的忠诚和这起案件的严酷,赦免了方孝孺案中的部分受牵连人员。

同时还赦免了,黄子澄和齐泰。黄子澄在洪武十八年考中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建文帝即位后,黄子澄与齐泰共同参与国政。他们力主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但削藩举措操之过急,引发了燕王朱棣的起兵反抗。

齐泰是明初名臣,洪武十七年应天府乡试第一,次年进士。建文帝登基后,官至兵部尚书。在削藩问题上,齐泰主张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夺得皇位后,黄子澄和齐泰均被列为“奸臣”,黄子澄被朱棣肢解而死,其族人不论老少全部斩首,姻亲全部戍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