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忻口防线9公里处的鬼子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阵地上。
鬼子炮兵们正在操纵着火炮继续向着忻口两侧的山体工事持续炮击,以期望可以凭借这款性能不错的火炮,更好的压制住独立支队的山体炮兵工事,为突击部队突破阵地争取更多的时间。
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开炮时的炮口暴风,将阵地周边的尘土吹起了一层又一层,让整个阵地上都尘土飞扬;而开炮瞬间的声爆,更是让鬼子炮兵们哪怕带着保护性耳套,却仍然感觉到耳朵里嗡嗡的。
150毫米榴弹炮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这嘈杂的炮口爆音,也遮掩了天空中传来的呼啸异响。
等鬼子炮兵们反应过来时,已经有些晚了!
只见天空中突然由远及近的落下了24个黑点,径直的落在了占地范围颇大的炮兵阵地上,爆开了无数的火星!
不,不是火星,而是无数小小的火球!
24发从苏制M1939式76毫米榴弹炮发射的铝热燃烧弹,猛然在阵地上爆开。
大量高热燃烧的铝热剂小球四处飞舞,溅射四方。
显然,独立支队的炮声侦测站终于从无数炮声中测定了鬼子重炮部队的位置,随后王大川亲自指挥炮营24门苏制76毫米榴弹炮,对鬼子重炮阵地发起了反炮兵作战。
考虑到鬼子之前作战保守,很可能已经构建了坑道式炮兵阵地,此次反炮兵作战还专门采用了铝热燃烧弹这样的针对性弹种。
(所谓坑道式炮兵阵地,就是已经在地面上挖出深度一米半左右的露天坑道或者多边形大坑,然后将火炮置于坑道或者深坑之中。
这是二战期间的常见炮兵阵地设置方法,可以让炮兵们有效规避敌人炮弹和炸弹弹片的袭扰。
不过,因为火炮需要的空间巨大,炮兵阵地无法设置顶棚。
)
顷刻间,四处飞溅的铝热小球,沿途引燃了所有碰触到的人体、构筑阵地的木板木材等,很快就让炮兵阵地中出现了不少的火苗和浓烟,引起了鬼子炮兵们的一阵慌乱。
随后没有多久,空中再次传来了呼啸声,又有24发炮弹飞来,再次在炮兵阵地中间炸开,继续带来了更多的火焰和浓烟。
等到了第三轮炮弹落地后,爆开的小球中终于有几个飞溅到了一处炮弹储备区域,剧烈高温燃烧的铝热剂立即引燃了储备的药筒和炮弹,随即整个炮弹储备区域发生了巨大的殉爆。
剧烈的火光和浓烟在整个炮兵阵地中炸响,黄色的闪光照亮四方,而黑色的浓烟更是直冲云霄……
………………
二战期间的大型牵引火炮,威力大、射程远,因此可以布置在部队靠后的位置,专门负责压制性炮击和攻坚性炮击,且一般也很难会被敌人发现和针对。
不过,伴随巨大威力的,是火炮的巨大重量。
这使得火炮牵引移动困难,在被敌人发现和反炮兵打击后,同样很难短时间内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