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唐诗宋词三百首 > 第27章(第3页)

第27章(第3页)

谩:徒然。陶朱:即范蠡,曾献西施给吴王。他在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携带珠宝出走,改姓名为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又相传吴亡后,范蠡与西施同舟泛五湖而去。杜牧《杜秋娘》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范蠡曾自号鸱夷子皮)。”这三句接功名自误之后,联系伍子胥功高而受戮事,认为这是范蠡功成而退隐的原因。作者于此用“自误”、“谩教得”表示同情和遗憾。

【简说】

北宋潘阆、苏轼都写过观潮词,其中颂扬了吴儿踏浪为戏的灵活勇敢。而本词,先是纵笔极写江潮之盛,并用鸥鹭、鼙鼓、组练、貔虎等形容浪涛的汹涌。然后展示出江南踏浪儿的绝技。以下述史事,以吴国伍子胥因进忠谏招祸冤愤而死,越国范蠡则能功成身退,说明功名误人,不如早作退隐之计。这是作者因不受重用而发的愤激之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郁孤台下清江水②。中间多少行人③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⑤。山深闻鹧鸪⑥。

【注释】

①造口: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有皂口溪。皂口即造口。据《宋史》等史书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一路由金兀术率军占领建康、临安,并追击高宗,侵扰浙东。另一路金兵从湖北大冶间道袭击洪州,追踪隆祐太后至太和县,隆祐退往虔州(治所在今江西赣州市)。罗大经《鹤林玉器》卷四则说:“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当以《宋史》等为准,即金兵实未到造口。

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县西南,是形胜之地。赣江经此向北流去。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一名清江,此处指贛江。

③行人:指金兵侵扰时流离失所的人民。

④长安:借指汴京。两句是说在台上遥望,由于被群山遮蔽而看不见汴京。

⑥愁予:使我愁苦。《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注云:“予,屈原自谓也。”

⑥鹧鸪:古时传说此鸟飞必南向而不往北,作者借此影射南宋统治者奔窜南逃而不思北伐。《本草纲目》卷四十八载《禽经》云:“随阳,越雉也,飞必南翥。”

【简说】

辛弃疾在淳熙二、三年任江西提点刑狱,官署在赣州。造口是他常经之地。本词先回忆四十多年前金兵侵扰时人民遭受的苦难。如今向北远望,中原仍然沦陷敌手,而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思恢复。“青山”两句,以江水奔逝,隐喻国势陵夷,难以收拾。自己远处客地,时值薄暮,耳边响起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心头更因忧国忧时而悲愤难禁。词中那种痛心于**日非的思想感情,曾经感动了后代许多爱国志士。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①

落日塞尘起②,胡骑猎③清秋。汉家④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⑤。谁道投鞭飞渡⑥,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⑦。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⑧。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⑨。二客东南名胜⑩,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释】

①次:停留。杨济翁:名炎正,江西吉水人。祖父杨邦乂,高宗建炎年间在建康被敌所俘,不屈而死。周显先,未详。

②塞尘:边地敌骑奔驰,卷起滚滚黄尘。这句是指边地发生战事。

③猎:借指作战,动词。

④汉家:汉王朝,这里借指南宋王朝。

⑤舰:指南宋的楼船(兵舰)。这句说江上排列着耸立如高楼的兵舰。

⑥投鞭:《晋书·符坚载记》说:“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飞渡:指西晋杜预遣将率领奇兵夜间渡江,东吴都督孙歆认为:“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见《晋书·杜预传》。这句认为投鞭不足以断流,敌人不能飞渡大江。

⑦鸣髇(xiāo消):即鸣镝,一种响箭,射时发声。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这里借指完

颜亮。两句先用匈奴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mòdú莫独)曾带领部下在打猎时一齐用鸣镝射死了头曼的典故,再写完颜亮之死。

⑧季子:苏秦的字。李兑曾送给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苏秦得了这些,就能入秦游说。见《战国策·赵策》。这里以苏秦的少年得意来比喻自己当年南下时的心情。

⑨橘千头:丹阳太守李衡曾在龙阳(今湖南汉寿县)

泛洲上种橘树一千株,临死前告诉儿子说,他在州里有千头木奴(指橘树),每年能生产出千匹绢以供日常用度。见《襄阳耆旧传》。这两句写作者旧地重游,想起当年抗战壮志,至今未能实现,非常愤慨,而对于目前自己的游宦生活,则觉得于**无补,认为还不如退隐江上为好。

⑩名胜:知名之士。

南山虎:指汉李广罢官住在蓝田南山家中,听说本地有虎,就亲自去把它射杀。见《史记·李将军列传》。富民侯:《汉书·食货志》:“武帝末年,悔**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这三句是说,我与两位商量,目前投降派弭兵求和,不思北伐。即使如李广那样的射虎、习武,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到朝廷中做一个苟安于世的富民侯算了(这是针对统治者不思**重用主和大臣的愤激反语,并非真的改变自己的意图)。

【简说】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小题目中指出是在扬州舟中和韵之作。杨炎正(字济翁)与他同过镇江时,曾作《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其中有这样几句:“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写出有心报国但又不被重用的苦闷。辛弃疾的和词,是船到扬州时写成,两人的心情是一致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