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生说,我上去了,但村支书说,如果我拦着,城里的那套房子就要收回来!我知道,那房子可是政府给的,家里每个人补助了两万元,政府就这样帮助我们家出了十多万元,那房子还是特价的,我们基本上没花钱,这笔账我当然会算。如果收回来,儿子就买不起房子了!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的产业推倒毁灭。
嘉欣爷爷说,我可不管政府怎么说!来推我家的房子,我就拿着一把猎枪站在土屋前,谁也不敢前来动我家的老房子,村主任当时想把我抱住要拖开,张书记过来劝告说,还是算了,这是一位老兵,情况特殊,他等着自己的媳妇回来有个纪念。
就这样,燕生抹了眼泪,从嘉欣家又来到了女儿家。女儿是外村的,但在移民新村里建了小店,算是同一个村子里的人了。燕生跟女儿商量,打算去油坊居住。女儿不让,说两个老人在油坊里住着危险。但燕生铁定了心,对女儿说,住女儿家里更不方便,风俗不允许这样,再说那油坊简单修缮一下还是能住的。
女儿勉强答应了。
燕生上高寨准备修缮油坊,却发现有人堆着一些木料。燕生心想,莫非还有人想占用这个油坊开个木匠作坊?家里的土屋被拆了,村子里已经没有一点根底了,现在连个破房子都有人打主意!看到自己进城了,也没人打个招呼,幸亏这次回村了……燕生越想越气,就把木头丢到溪水中了。
听到李木匠讲起张书记的主意,燕生这才明白这油坊不要自己修缮了,看来回村这主意还真是不错。燕生倒是热心起来,说张书记真是菩萨,跟他想到一块儿去了,这油坊修复好了,这水车修复好了,他和老伴不就有地方住了吗?
李木匠说,这样也行。于是,两个人一起整理油坊,把那些丢散的木头重新捡回来。从此,李木匠不让张琴来送他了,两个老人每天一起上山,晚上住在一起。
晚上,两个老人在哗哗的涧水中,聊起了油坊的过往。燕生说,这座油坊,你师公是建造者,我父亲是最早的使用者,今天我们聚到一块,还真是有渊源的哈!
那年霜降过后,茶籽下山了。师傅和儒生进了高寨村子里的油坊。但乡苏干部告诉他们,今年两人去另一座新的油坊开工做事。两人来到了高寨的瀑布边,看到了新修的油坊,新建的水车。比起山中那座老油坊,这座新建的更有动力。儒生一看就知道,是红军参加了建设,那力量就不同一般了。红军修建了牢固的大水沟,把溪流引到了油坊,水车转得迅速有力。
让儒生惊讶的是,这座油坊虽然刚刚建起,但早已有人使用。他和师傅踏上高寨的石桥,就听到哗哗的瀑水中传来水车的吱呀声,随即有一种沉重而又尖锐的打击声,像是油槽的槌木,但又听得出不是木头与木头的碰撞,而是金属与金属的接触,声音里包含着超人工的力度,为此响亮而又稳健。儒生随即明白,就像原来的老油坊一样,这里从来没有空闲过,红军早已将水车的力量从油坊的碾床引到车床上,为兵器的成型提供强大的冲击力。
儒生走进油坊,果然看到几位战士在忙碌。他们放下水闸,停止水车,从车床上取下那根传输水车力量的杠臂。战士们吃力地移动车床,儒生赶紧前往一起往车床下垫起圆木,推动车床去往油坊最南边的角落,并为它苫盖早已编好的稻草席。红军战士说,流油的日子到了,水车暂时让给村民使用,你们可要好好保护车床,不要让它露出了身子,以免沾上各种尘屑。
儒生笑着点了点头。油坊确实被战士们收拾得干净整洁。紧接着,一担担茶籽挑到了油坊,吱吱呀呀的水车很快盖过了瀑水声。儒生来到新鲜的槽木前,回想着它是来自哪个山岭的大树。他又摸了摸坚硬而粗壮的槌木,想到自己全身的力量即将往这根木头里灌注,身上的肌肉不由一阵收紧。
他突然想,水车的杠臂用到这根槌木上吗?他把这个问题说给了师傅听。师傅点起一支烟,在车床和槽木前转悠了几圈,沉思了很久,最后还是摇了摇头,说,水车的力量能够拉高冲锤,虽然能打造和切割车床上的零部件,但那点自上往下的冲击力,离槽木的力度远远不够,还是得人工蛮横地拉槌轰击,才能一步步压榨茶饼,让茶油渗透出来。
儒生失望地说,看来我们把茶籽变成茶油,这水车只能帮到这一步了。
师傅说,老祖宗的智慧我们用了几千年,但兴许以后会有新法子,兵工厂有几个上海来的工人,他们说大城市可不用这种水车,那里照明用的是电灯,走路坐的是汽车,你看这红军的车床,原来就不是用水车,而是用蒸汽机、内燃机,只是我们这里没有电,也没有汽油。
儒生看着那座披着稻草的车床,又看看那根沉重的槌木,说,将来不打仗了,我也要去大城市看看。
……
李木匠问,你父亲后来参加红军,看过了一座座自己打下的城市,为什么还是回来了呢?
燕生对李木匠说,父亲是个劳动惯了的人,他说自己没文化,上海工人说的现代机器他伺候不了,还不如回家种地踏实。这座老油坊,你师公建得结实,是我父亲也管护得踏实。
李木匠说,后来梅江两岸人们纷纷出门打工,油茶林无人管理,加上电力压榨了机子到了集市,这油坊就像我的手艺一样,也渐渐荒弃了!他们大概没有想到,这油坊会修复起来,会保留下去,但却是另一种用途了!这还真得感谢驻村的张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