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明哲保身姜暄和看她郁闷,话锋一转,“这烧掉的从姜家出吧,我已经用二哥的名义写了信回去,不日就能送到。”她这才露出点笑模样,“就知道姐姐对我最好,这没银子做什么都难。”想了想她还是生气,跟姜暄和抱怨起来,“我早先想好好待他们,毕竟实在辛苦,可谁知道出了这档子事。你说我是不是做错了,就应该跟陈大人那样狠下心公事公办。”姜暄和笑,“那倒不是狠心才能公事公办,而是他眼中只有皇上和世家贵族,自然对他们瞧不上眼。那梁管事是不是什么都不肯说?难怪你生气。”冯溪薛摇头,“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种人不简单,就是明着来捣乱的,也怪我,不该把事情宣扬出去,若非如此现在就能偷偷解决了他。”如今闹大了就得顾忌其他民夫的想法,若是真叫他给煽起了什么事,对阳春关又是一劫。不得不说,姜暄和看她颇有一种清官能断家务事的感觉,但阳春关又不只是家这么简单,“你觉得吃力也寻常,毕竟才接手。这些人你若是想跟陈大人一样也无妨,咱们已经好吃好喝待着,再惹出什么事就是他们不识好歹,你无需自责。”还是年纪小,心善,姜暄和又感慨又怜爱这样的冯溪薛,唯独没有劝她避开的意思,毕竟人总要经历才晓得该怎么做。二人待在廊下看雨,各怀心事,午后格外漫长,阳春关又罕有这样连绵温和的雨,她们就这样静静坐了小半个时辰。“雨停了,走吧。“姜暄和被秋叶接走,留下望着她的冯溪薛,片刻后,她拿起姜暄和留下的伞也离开,往牢房方向去了。京城,查抄家产正有条不紊进行着,仍旧是姜中正在主持,不过即便是他也不敢对这数目有所隐瞒,毕竟慕容峥心知肚明会有多少,好在身为丞相本就富得流油,他也看不上那点银钱。幕僚正夜以继日给他整理查抄出的结果,一家一个册子,满满当当占住了姜中正的书案,他犹觉得不够,“这,这还有两个铺子你们没查到还是少记了?”这位大人可是他的老对手了,不说这么多年都没有往上升一升,猪油蒙心的事是一点都不少干,如今落到自己手里了,还能有好果子吃?姜中正得意得很,翻了几本都没歇下来的意思,那幕僚却笔一顿,小心瞧了瞧姜中正的脸色才道,“皇上尚且没有旨意要抄家,相爷如此会不会越俎代庖?”姜中正最不爱听这种话,当即把手里的册子掷了出去,“写你的,尽说没用的。”说个不好听的,如今京城都是他的天下了,还有什么不能做的?把银子收齐了交给国库,等慕容峥知道了或是回来看见了,不得先厚赏嘉奖自己?哪个皇帝不爱钱的,真是,他就是太明白了才会未雨绸缪,只有把事情做在前头才算好。不过随着大量贪官污吏家产被查抄充公,慕容峥的声望也日益高昂,此举很难不得到百姓的赞赏,尤其是京城百姓。姜中正也不在意这些虚名,他只要一日大权独揽,就可以放宽心,至于慕容峥什么时候回来,一开始他也着急,现在已经许久不想了。带着这样的心境,收到姜新楣的信也没多看,大手一挥就让管家去办,要点银子的事都不算事,现在就是他要在那边扎根,自己都不管了,反正等哪天不高兴了有的是法子把他弄回来。姜暄和收到银票时瞠目结舌,这足足多了一倍不止,不是说老家伙很生气么?那这又是?不过也没人嫌钱多,很快这银票就充了公,很快补齐了粮食,冯溪薛也命人去裘国那边采买了些礼物,礼尚往来送了回去。大牢里仍然没有什么收获,陈大人也没了耐心要处置,他的确有这个权力,不过冯溪薛找到他后带来了些消息,倒是成功延缓了他的命令。“如今人心不稳,若是你悄悄把人处置了又没有真凭实据,恐怕还会有人生事。我是说,若真不是他放的火,罪魁祸首还在人群里,处理了他便是给咱们自己找麻烦了。”“那你想如何?”陈大人有些不耐,他习惯速战速决,对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但眼下哪怕冯溪薛说的是对的,他也再没有心思去顾忌那么多人。冯溪薛一时没有继续说下去,她看得出陈大人的不满,甚至这不满也有对自己的,只是碍于身份不便表露。在心里暗自叹气,冯溪薛大着胆子道,“要不陈大人先回皇上身边,此事由我来办。”其实应该先问过慕容峥,但她想先试探下陈大人的意思,对他而言是烫手山芋,但对自己而言却是个很不错的机会。跟姜暄和说过之后冯溪薛也明白了,有些亏是要吃一吃才晓得如何应对的,她过往的人生里并没有接触过他们才会难以应对,又不想跟陈大人一样,便只能找找自己的法子了。“你有心是好,可这事……罢了,我也不欲再管,等我回过皇上再告知与你。”这话正是冯溪薛想要的,她很快点头,而后回去公堂处调阅卷宗,预备再审一次。梁管事被关了这些天,大部分人其实早就忘记了,但还有几个跟他要好的频频在闲时提起。“你们这么快就忘记了他的好?我都替他不值!你,之前不是发高热,梁管事马上就让你休息了,你的事都是他做的。还有你,你家里不让你来的,是梁管事介绍才叫你来这发财。”被点到的人他们倒是心虚,纷纷避开目光,心中纵然感谢,但那棍棒若是打在自己身上可不是开玩笑的,此刻被明里暗里要挟也只是不置一词。“好,你们这些没良心的,我是看不下去了,你们就坐在这享福,我去给他讨个公道!。”这会儿有人起来拦他了,“你也别去了,这粮食都补齐了,咱们还是吃得一样,有什么好去的。他那天说了什么你都听见了,不算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