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整个郡守府的机密之所,也就公孙瓒自己能进入到书房之中,其他人即使如荀彧、程昱、公孙范等人没有公孙瓒的允许,也没有擅自进入此处的权利。
公孙瓒大步迈入书房后,关上房门。
穿过前厅,来到屏风之后的书案前坐下。
坐定后,点起铜灯,便开始缓缓研墨,细细的研磨声在书房中特别明显,也勾动了公孙瓒的思绪。
转眼间,天气就要入冬,公孙瓒来到这东汉末年也快有一年了。
此时大汉朝廷陷入了一种异样的和平之下。
朝廷百官和天子都被董卓劫掠去了长安,除了京畿地区之内,大汉朝廷还能有些控制力以外。
出了京畿,全国各地的郡守对董卓把持下的大汉朝廷都是阳奉阴违,有好处就听朝廷的号令,要是没有任何好处,那大汉朝廷的命令就是一纸空谈。
在灵帝时期,当时任凉州刺史的董卓手握重兵,灵帝对兵权在握的董卓不是很放心,就下令让其担任并州刺史,交出麾下兵权,由当时平定黄巾起义的名将皇甫嵩统领。
董卓对担任并州刺史并没有意见,但是交出兵权就不愿意了,特地上书灵帝称手底下的这些兵马跟随他多年,不忍分离,请求带着一起前去往并州赴任。
但灵帝也不蠢,兵权在董卓手中,对将来始终都是个祸患,强令董卓领命。
这个时候的大汉朝廷虽已衰弱,但还是有皇甫嵩等名将坐镇,威慑力还是有的。
在这种无奈情况下,董卓只好明面上应承,但实际上还是留下了麾下的精锐,并且前往并州的途中故意行军迟缓。
正好这个时候灵帝要不行了,董卓敏锐的感觉到洛阳局势必有大变。
便也不着急去并州,而是采取观望洛阳局势变化的态度。
果然,不久后灵帝去世,而后趁着洛阳大变成功率军进了洛阳,吞并了洛阳的守卫部队,还引诱吕布反杀并州刺史丁原,也收编了并州军,还有吕布这一大猛将,当然也为今后的身死埋下了导火索。
灵帝在时,董卓尚且如此。
到现在刘协继位,大汉天下各州郡都看到了大汉朝廷的虚弱,朝政被董卓所把控。
年初时的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说白了,其中不少人就是看着董卓一介西凉武夫,只不过趁机控制了天子和百官,竟越居而上,把控了天下权柄。
引起了多少人的眼红和嫉妒,这才有了这浩浩荡荡的会盟讨董,无非就是为了名利!
即使是四世三公之后的袁绍,内里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窥伺神器!
否则也不会任由董卓劫持天子和洛阳百万百姓西逃,而无动于衷。
而后,十八路诸侯联军解散,各地州牧郡守面对董卓把持天子朝政、祸乱宫闱的行为选择视而不见。
继续安心的壮大自己的实力,不少明眼人都能预感到这大汉天下真的就要动乱了。
在这样动乱的时代,你不壮大自己的实力,不积极进争,就迟早会被别人所吞并。
就比如大汉宗室,荆州牧刘表,坐拥荆襄,如此繁华富庶之地,带甲之士何止十万,但并无进取之心,只是一坐守之辈。
就守着自己那荆州的一亩三分地,待他一死。
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不堪大任,偌大的荆州顿时分崩离析。
坐拥王霸之业,却不思进取,刘表被人评为冢中枯骨也不冤!
若是刘表在袁绍与曹操官渡大战时有所决策,而不是坐看曹操吞并袁绍,荆州也不至落得如此下场,反而也是有着兴复汉室的可能。
同样的,公孙瓒收回思绪,在记忆中,其与四世三公之后的袁绍争夺北方霸权,若是不小心谨慎,还是有很大的可能会落得和历史上自焚而死一样的下场。
所以,公孙瓒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将来随时可能到来的北方决战做准备,他不想重蹈历史覆辙。
现在的他有值得牵挂的妻儿,也有想要实现的远大志向,有那无数的贫苦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孙瓒想早些结束这乱世。
结束这百姓之命如同草芥的群雄争霸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