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写了一首与一座城市有关的诗歌,这座城市也给予了海子最高的奖赏:为纪念这位诗人,德令哈市内建有海子诗歌陈列馆和海子诗歌碑林。
转眼间快一个小时过去了,车前方出现了“德令哈西”收费站,不用我提醒,朝晖又拍了张照发给我。
看来,我们要驶出德令哈地界了。
对于德令哈这座城市,我没有来得及过多关心它的历史与现在,它的人口与面积……我只关心了海子和他的那首诗……后记:我路过德令哈没过几天,一位北京的朋友就来到了德令哈市,他给我发来了不少海子诗歌陈列馆和海子诗歌碑林的照片。
他介绍说:“德令哈市的老百姓都知道诗人海子,德令哈是个很美的城市,值得看一看!”
年轻的军旅作家王昆,是我的战友,他认识海子的弟弟查曙明,他帮我加了查曙明老师的微信——查老师专门从事海子诗歌精神研究和传播推广。据查老师介绍,德令哈市每两年举办一次以朗诵和演唱海子诗歌为主要内容的纪念活动。
通过查老师及他的微信朋友圈,定会了解更多关于海子及德令哈市的老故事和不断发生的诗歌新故事。
就在昨天,查老师在微信中告诉我:海子那首《日记》,是他在1988年7月25日,乘火车经过德令哈时而作。
海子,虽然只是路过,这座城市却永久地收留了他,他已然成为这座城市靓丽的风景和名片。
夜宿大柴旦
7月10日傍晚,我们到达塞外小镇——大柴旦镇。
大柴旦镇,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委员会辖镇,大柴旦行政委员会驻地。“大柴旦”,蒙古语称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大柴旦镇东距海西州政府所在地德令哈市二百公里,西北距甘肃敦煌市三百二十公里,是柴达木盆地的北大门。1956年,大柴旦为柴达木工作委员会、柴达木行政委员会驻地;1958年,海西州委州政府迁至大柴旦;1959年,设大柴旦市,曾经繁极一时。1964年,撤市设镇。1992年,撤镇设行委。1993年,又恢复为大柴旦镇。
按照旅行社的安排,我们先入住镇里的梦之旅酒店,安顿好了便出去溜达。
大柴旦镇和我没来之前头脑中预想的不大一样,想象中它应该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带点儿塞外荒蛮野性又有故事的小镇。而今晚所见,和内地的小城也没多大区别,笔直宽敞的街路,悠闲散步的行人。街上行人不多,疏疏落落地给人一种难得的闲适感。路两旁是以杨柳为主的绿化树,略显单调。楼房普遍是三层或四层,无更高的楼了。这或许是高海拔地区的特色?
美餐了一顿干净纯正的回族羊肉火锅,我们重新回到入住的酒店。
我的房间在一楼,正对服务台,陆续入住的游客,吵吵嚷嚷,聒噪不休。我预感到今晚肯定休息不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不好的开端,有时定是不幸的先兆。自己越是想入睡,就越被门外不时传来的声响干扰……这种对抗,最终把我带入可怕的高原反应——完全是2015年秋,我和爱人去香格里拉那个夜晚的重演:头昏,特别是太阳穴胀痛。辗转至夜深,盼着人静。谁知那时而响起的脚步声和说话声,反而越嘈杂越有穿透力了。我的头痛愈演愈烈。我忽然理解了唐僧念诵紧箍咒时,悟空的痛苦,应该与我无二吧。我一夜没能入睡。
我的心绪无助且低落。已经经历过两次同样的高原反应,特别是今晚的大柴旦,海拔才三千多米,似乎就在无情地宣判我的身体今后不适应高原了?我跃跃欲试的西藏梦,今夜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我甚至担心,此次西北之旅后面的行程自己还能否坚持得住?
还有没有海拔更高的地方,我不得而知。我的思绪在高原反应中,仿佛在缓缓坠落进万丈深渊,无比痛苦不能自拔……我联想到几位在藏区工作过两年以上的好友:绿山散人、昆弟、银行管理人,前两位还是主动要求到藏区工作的。他们经历过高原反应吗?肯定经历过的!也许比我今晚更痛苦的熬煎,他们不知经历了多少……由此,我又想到了驻守在那里的高原军人。他们在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的高原,生存已然不易,开山筑路、爬冰卧雪、极地执勤更是家常便饭,无怨无悔坚守在祖国最前线,立身为旗,筑起坚固的屏障。岁月如此静好,只因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当我们尽享和平安宁时,总有一些人,当灾难来临时,逆着撤退的人流,反向冲锋;也总有一些人,逆着被各种利益和诱惑裹挟的人流,坚守在信仰的雪山之巅,岿然不动,他们才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今夜,我以无眠而痛苦的状态,领悟了友人对藏区特殊神圣的爱,以及由这种特殊神圣的爱,生发出的、他们身上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品质。
今夜,无眠的我,一直在内心深处为友人、也为许许多多我不认识的援藏人点赞。
香格里拉高原反应的经验提醒我,不能纠结于睡眠、烦闷在床上。我早早起床,室内室外走一走,症状果然消除了。
后面的旅行,我时常在内心里问自己,下步,还去不去西藏了?我内心的回答是:去!
痛过才会爱的真切。高原是为有一点儿高原反应的人准备的。
有高原反应的人才更能读懂高原。
南八仙——有故事的风景
离开大柴旦,下一站是南八仙。汽车在公路上飞快地行驶着,沿途景色次第打开,我的心情也逐渐高昂起来。但见那天空上大片大片低垂的云朵,从车顶急掠而过;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顺着车窗飞快地退去。仿佛孙大圣总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我们的车尽管飞驰已久,周遭景色却看不出变化。直到进入南八仙雅丹地貌群,漫漫戈壁滩,才终于被天幕中出现的奇形怪状、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山林群取代。这就是著名的南八仙雅丹自然雕塑群,由土和沙形成。
南八仙,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端。是由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地质学家称为雅丹地貌。“雅丹”,本是维吾尔语“风化土堆群”的意思。
柴达木的雅丹地貌,是七千五百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其间的盐和沙凝结地壳,被西风侵蚀雕塑而成。它们广布于柴达木西北部,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奇特怪诞的地貌、飘忽不定的狂风,再加上当地岩石富含铁质,地磁强大,常使罗盘失灵,导致无法辨别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视为魔鬼城、迷魂阵。
我们来到景区,近处是奇异的雅丹地貌,远处是起伏的祁连山脉。远望雪峰,白云环绕,层次分明,于蓝天白云下散发着静谧的光芒,好一幅唯美的画面,令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南八仙的名字,源自一个悲壮的英雄故事。
曾经无人涉足的寂寞戈壁,直到1955年才被地质队员坚毅的脚步唤醒。有八位南方来的女地质队员,为寻找石油资源进入这里,挥洒着青春汗水。一次,她们在迷宫般的风蚀残丘中跋涉测量。返回途中,铺天盖地的黄沙遮蔽了荒漠。她们在这片被称作“魔鬼城”的地形中迷失了方向,仅有的标志也被掩埋,干渴饥饿向她们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