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当搜救的队员发现她们时,她们已经永远长眠在这亘古的荒原。为纪念这八位勇敢的女地质队员,在她们牺牲的地方被称作——南八仙。
宋老为她们的事迹深深打动,赋诗一首:八具身躯捐此地,一腔热血为国倾。
如今游客观奇貌,谁记巾帼献妙龄。
我也不知如何表达对她们的崇敬,只是觉得这里应该为她们树立一块纪念碑。
悲壮的故事、无形的精神,比有形的山丘,更值得留恋。
拯救
7月11日下午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人如织。我们请了一位年轻的帅哥导游,在讲解与问答之间,鸣沙山月牙泉变得不再陌生: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南五公里,沙泉共处,沙水共生,沙环抱着泉,泉依偎着沙,犹如戈壁沙漠中的一对孪生兄妹或恋人。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它东枕莫高窟崖顶,西至睡佛山下的党河口,东西绵延四十公里,南北宽二十公里,主峰海拔一千七百一十五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麓的月牙泉。沙山由红、黄、绿、白、黑五色,像米粒一样的沙粒堆积而成,故称五色沙。沙山沙峰起伏蜿蜒,山脊如刃,远看像一条昂然欲飞的巨龙,近看则似雄伟壮丽的埃及金字塔。高空俯视,它与月牙泉形成了太极八卦图,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
人从山顶下滑,沙随足颓落,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丝管弦之音,正所谓“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鸣沙山因此得名。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东西长约二百二十八米,南北宽约四十六米,处于鸣沙山的怀抱之中,是党河古河道改道后,地下潜流在此露出而形成,因其状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宛如一颗晶莹闪光的翡翠,镶嵌在沙山深谷之中。据说泉内产铁背鱼、七星鱼,人食之可以长寿,故当地又称月牙泉为“药泉”。泉南岸有月泉阁、听雷轩、墨池云、山得水趣等汉唐风格建筑,相映成趣。
据考证,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呈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
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下塌下来的沙子,又被卷回四面的鸣沙山脊上。
但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掩埋,虽处千古戈壁而不干涸,“瀚海明月共潮生,万沙山中一明珠”。月牙泉也因此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在导游的引领下,在戈壁特有的光线里,我们跌进亮晶晶、明晃晃的沙海了。我们踏沙而行,厚重的脚步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浩荡力量。一长队骆驼,驮着游人挺进沙山,驼铃清脆,悠远绵长;那边沙漠摩托在沙山间飞驰,昂扬的人们,在速度与激情中上演大漠狂欢;还有在半山腰上滑沙的,飞沙而下时,那又是一种奇妙的、飞翔的感觉了。
步入月牙泉景区,一湾碧水渐入眼帘。如果说青海湖是青海之眼,那月牙泉应该是这片茫茫沙海中的一滴眼泪吧。都说沙与水势不两立,可是在这里,自然这位能工巧匠却创造了奇迹,让光秃秃的沙漠出现一泓清泉。泉如残月,碧绿清透,气定神闲地泛着细波。让人在激动之余,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或许是被这奇观折服,也或许是被月牙泉感染,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我发现月牙泉边的游人,大都一改刚入景区时的兴奋,个个放慢脚步。月牙泉却静默不语,这片福泽之水,这片不息之水,傲视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你来也罢,不来也罢,你欢喜也罢,寂寥也罢。万千时空、人事浮沉,于它,不过是揽影自照的一瞬……游人们纷纷把镜头对准了月牙泉,变换不同角度一顿拍。在这里,主角永远只有一个,以至于月牙泉旁边雷音寺的塔楼都成了为月牙泉拍照的场所。
雷音寺里关于月牙泉的展厅,让我印象极为深刻。那里有《鸣沙山月牙泉简介》,用“历史的记忆”,记录了从上个世纪初开始,有关月牙泉的珍贵照片资料,月牙泉古建筑模型,帮助游人追忆它曾经的辉煌。最令我深思的是“拯救月牙泉”这部分,文字这样记述:“在人所共知的动乱年代,由于对景区资源的过度开发,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最深处不足一米,泉水呈‘哑铃型’,古刹胜迹,毁于一旦,处于‘鱼游釜中’的惨状。水位的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着景区小气候环境,这一千古奇观面临着干涸的厄运,省、市各级领导亲临现场,群策群力,全力挽救沙漠奇观——月牙泉。”还附有当时拯救的照片。
我惊讶于月牙泉居然一直在被拯救。
看着那些散落在月牙泉周边,流连忘返神情陶醉的游人们,我真希望他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灵魂深处能涌出一点点对自然的敬意和歉意。千百年来,月牙泉一直静静地禅坐在那里,与世无争,是人类的出现,打破了它的宁静,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它濒临消失。
此刻,我有一种隐隐的感觉:与其说人类拯救月牙泉,倒不如说是月牙泉用自己的澄澈之眼,在拯救人们日渐干涸、目空一切的眼;用自己博大悲悯的胸怀,拯救人们像沙漠一样变得冷漠无情、重利轻义、躁动不安的心。
且不说人类对一些动植物的灭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单说那些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和景观,又有多少毁于战争,毁于人类的贪婪与无知中。历史上的阿房宫、圆明园、阿富汗巴米杨大佛、巴西国家博物馆、巴黎圣母院……还有因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一些自然景观的慢慢消失。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动乱和战火让文化自然遗产遭受灾难,在和平年代,它们有时同样难以幸免。我想起不久前拜读的冯骥才的文章《走进漩涡里》,记述了他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悲壮曲折历程和发人深省的忧思。
看来,最急需拯救的,也许并不是月牙泉,而是月牙泉这方明镜所映照出的心灵……
敦煌遐思
西北之旅,其他几处风景要么见了就喜欢,直抒胸臆;要么从始至终没能打动自己,也就不想表达什么。唯独敦煌,或许是向它表达的人太多了,谁都能说几句;或许是它太沧桑博大,佛光闪耀,我等区区凡人,怎配与它言说。离开敦煌前后,我专门买了几本有关它的书来研读,搜肠刮肚,想找点儿话题,离开敦煌快一个月了,头脑中竭力梳理,仍然是零零散散……翻阅那几本书,渐渐了解到尽管敦煌历史上历经战火,几易其主,几易其名,但尊佛凿窟续经的接力工程几乎没有中断。虽然明清时期,敦煌地区受到冷落,但莫高窟一直未曾遭到劫难。直到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到访敦煌以后,由于清廷的黑暗、地方政府的麻木,造成了中华文化史触目惊心的悲剧。探寻敦煌的历史,文明之间到底有没有冲突呢?
从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宕泉西岸岩壁上开凿第一个石窟,到唐代达到近千个洞窟。漫长的岁月中,莫高窟虽受到大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目前应保存下来四百九十二个。
作为当代人的使命,只是研究历史、修复过去吗?或许可以将洞窟工程继续建下去,以这样古老的方式体现文明的赓续……新洞窟里应该绘上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潘絜兹、樊锦诗等这些“保护神”的形象,当然,也应该有斯坦因、伯希和、吉川小一郎、鄂登堡、华尔纳等“盗宝者”的身影……世界上应该有一座破坏、抢劫、盗骗文化遗产博物馆。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让圆明园重新苏醒,让巴米扬大佛重新站立……让世人知道每一件珍贵文物的老家,让世人知道貌似文明背后的野蛮。他们是怎样以绅士的礼仪歧视、杀戮,怎样以救世主的身份交易、布施,怎样以鉴赏家的姿态抢夺、盗骗……这座博物馆可以选择建在敦煌,因为这里曾经是盗骗者的天堂。
莫高窟的主题是佛,佛光普照,慈悲喜舍,佛心普渡的是众生,关照的是世界。
莫高窟一尊尊佛像微微含笑的表情,在普渡着众生,也仿佛在嘲笑着不能开悟的人们,还有那些曾在洞窟里蹿来蹿去的狂妄之徒、鼠盗之辈……
所有的一切都逃不出佛的法眼。
纵然你砸坏了佛身,盗走了佛的塑像和经文,佛依然在那里微笑,佛坚信,终有一天,所有的恶念终会变成善念,所有的过错终会忏悔。
回想起7月12日那天,漂亮的女导游,对莫高窟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九色鹿、飞天、藏经洞、王道士、失传的手艺、阿难与迦叶的神态……她还回答了我“‘文革’期间莫高窟为什么没遭到劫难”的疑问。她还向游客们通报了,当天来莫高窟旅游的人数是一万七千多人。
灿烂的佛宫给如今的敦煌带来了多少福报?只有幸福的敦煌人感受最深。
又何止是敦煌人呢?对于每一位像我们一样曾来过这里或未来将要来这里的游客,至少会更加懂得,中华文明的灿烂悠久,作为文明载体的文物的宝贵……至少会变得更加善良一些。
西出阳关情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