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一个有关爱情的案例:
达林马上就要结婚了,最近这几天,达林问未婚夫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会不会伤害我?”起初,未婚夫还会耐心地告诉她:“我那么爱你,怎么会伤害你呢!”然而过后没过久,同样的问题就会再次上演,因为这个问题,未婚夫都快得婚前恐惧症了。
达林为什么要反复问这个问题呢?这要从她高中时候说起。
那时候达林学习成绩好,长得又漂亮,很多男生都喜欢她。达林却喜欢隔壁班的一个男生,那个男生很优秀,高大阳光,学习好,体育也好,每次看到达林,都会对她露出好看的笑容。达林相信那个男生也是喜欢自己的,但是等了许久,男生也没有向自己表白。于是达林采取了主动,她在放学的路上等到那个男生,然后告诉他自己喜欢他。
男生听后先是一愣,然后结结巴巴地告诉达林,他不想因为儿女情长的事情耽误学习……达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居然这样拒绝了自己!回家后,达林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哭得昏天黑地,她觉得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伤害。从那天起,达林一门心思扑在了学习上,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大学许多男生向达林示好,每每这时,达林就想到自己被那个男生拒绝的情景。于是她不敢接近那些男生,生怕自己再次受到伤害。
毕业后,经家人的介绍,达林认识了未婚夫,家人都说这个男人诚实可靠,但是达林还是怕自己再次受到伤害。眼看婚期越来越近,达林内心的恐慌也越来越严重。终于,达林做了一个决定,她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那个当年拒绝她的男生的QQ号,然后在QQ上问对方:“那时候你真的一点也不喜欢我吗?”那个男生发来一个不好意思的表情,然后说:“其实有一点喜欢,但是大家都说你很高傲,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你,落得最后被你甩的下场,所以在你对我表白时选择了退缩,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很后悔。但是因为当初拒绝了你,碍于面子,就没有再联系你。”
看到这一席话,达林忽然感觉多年的心结打开了,就像是久未放晴的天空,忽然照进一束阳光。她发现,其实当年的伤痛也没有那么严重,自己感到难过,只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结婚那天,达林挽着未婚夫高高兴兴地走进礼堂,再也不问“你会不会伤害我”这样的问题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有关亲情的案例:中午,大家都聚在休息间吃工作餐。忽然,一向开朗活泼的方芳把盒饭扔在了地上,眼睛瞪着坐在她对面的安茹大声说道:“你把你刚才的话再说一遍!”在场的人立刻围上去劝她们有话好好说。
安茹见方芳如此激动,把饭盒一推,留下一句“神经病”就离开了。同事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让一向和气待人的方芳发这么大火。确实,方芳一贯给人活泼开朗的印象,从来不会斤斤计较,但是她有一大忌,就是不能听人在她面前提起奶奶,因为奶奶是她这辈子最恨的人。
今天中午,安茹一边吃饭,一边不断地炫耀自己的奶奶是多么疼爱自己,方芳让她不要显摆了,安茹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怎么?你嫉妒啊!”却没有想到犯了方芳的大忌。方芳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嫉妒,总之,别人一在她面前提起奶奶的事情,就会让她不开心。
方芳的奶奶重男轻女,方芳作为家族中第一个孩子降生时,奶奶的脸拉得比驴还长,连看都没有看方芳一眼,就气鼓鼓地离开了。从此奶奶对方芳母亲的态度也是大转弯,再也没有过好脸色。这一切都是方芳从母亲的诉说中知道的,母亲本来还想再生一个孩子,但是怕生下男孩儿让奶奶得意,于是就没有再生。这些年来,不管是逢年还是过节,母亲都没有再去过奶奶家。
如果只是母亲和奶奶之间的矛盾,并不至于让方芳如此憎恨奶奶。在方芳五岁时,父母因为有急事,临时把方芳交给奶奶照看。中午吃饭时,方芳刚爬上高高的椅子,就被奶奶一把拽了下来,并对她说:“你来的时候,你爸妈可没给你带饭吃。”年幼的方芳只好躲在柜子旁边的角落里,一边咽着口水,一边看着奶奶不断给叔叔家的弟弟夹菜。后来方芳再也不愿意去奶奶家,逼不得已非要去,就一定要父母为自己准备好饭菜。
这件事情留给方芳的记忆是一生的伤痛,所以奶奶去世时,方芳借口无法向学校请假,没有回去见奶奶最后一眼,她希望自己能够渐渐忘记这件事情。但是她发现,只要有人在她面前提及奶奶两个字,就好像有人在用针扎她的心一样,她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伤痛和愤怒。
下午下班回家后,母亲看出方芳心情不好,便询问起来。
方芳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这是方芳第一次在母亲面前提起奶奶。母亲听完,叹着气说:“唉,没想到我和你奶奶之间的事情会影响你这么久。其实想一想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从小我是独生女,嫁给你爸时,还没学会怎么做个媳妇,对你奶奶也不够尊敬。她不让你吃饭,也不能全怪她,因为有一次她路过咱家,正好赶上饭点,我却没有留她吃饭,想必她当时心里也不好受。只是那时候太年轻,根本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
母亲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以前的事情,包括她和父亲结婚时,奶奶把家中最好的一床被子给了他们,这让后来的婶婶计较了很久。方芳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憎恨是那么可笑,不但折磨着自己的内心,也让自己失去了可能做一个好孙女的机会。
恋爱中的被拒绝和抛弃,往往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重创。这就是达林始终对亲密关系怀有不安的因之一。但是,就算当年喜欢的对象真的不爱自己,自己就无法走出那个阴影吗?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完全平等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的事情。你可以努力,但并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效果,因为另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你并不能左右。
亲人之间的伤害也是极具杀伤力的,而幼小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成年人之间相互伤害的牺牲品,如方芳。小孩子的思维是非常局限的,有些伤痛会影响自己一生,因为缺少反思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只有全面地看待真相,我们才明白,伤害背后全都是关于爱的渴望。伤害从来都是双向的。
通常,一个正常的人不会轻易地攻击伤害他人,能够引起他人的攻击和伤害,一定是你挑战了他的安全感,激起了对方的防御,所以迫使他做出伤害你的行为。事实上,在对方的心里,也会因为自己伤害了他人而内疚,甚至也受到同样的伤害。
达林因为遭到喜欢男生的拒绝,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并且这种伤痛一直伴随着她成长,导致她一直认为对方伤害了她,并害怕自己在今后的恋情中同样受到伤害。而事实上却是因为她的优秀使对方望而却步,对方为了使自己不被她伤害,而以拒绝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多年以后,对方一直记得这件事情,说明当时在他心中也同样被这种伤害所折磨。如果不是逼不得已,对方绝不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我们不能容忍他人的某种行为,往往是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那个样子。当对某件事情表示抗议时,实际上是在给自己设限,让自己不得自由。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关于爱的渴望,希望对方能够像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爱自己。
而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别人不是我们脑海中想的那个人,也不是能接纳自己全部的“万能父母”,因此,我们没有权利去要求他人怎样做。
当自己的失望落空,怨恨也就从心中升起了,认为对方伤害了自己,事实上,对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避免这场伤害了。
同样,当我们伤害和攻击他人时,一定有同样的力反作用于自己。很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向你表白时,面对他的真诚与热情,你一定会采取最不伤害对方的方式去拒绝,但是无论你怎么努力,对方还是会因此而受伤害。尽管你已经努力把伤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当你看到对方受伤的样子时,依旧会自责,会因此而难过。
而一个人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往往可以从他的幼年时期得到印证。就像发生在方芳身上的事情,对他人而言,谈论奶奶是很正常的事情,根本无法构成伤害。而对方芳而言,在她面前谈论奶奶则是对她很严重的伤害。
所以,并不是因为他人谈论奶奶这件事有多么大的杀伤力,而是因为方芳的内心中早已经形成了关于奶奶的伤痛,别人谈及的,不过是触碰了她未曾愈合的伤疤而已。在方芳幼年时期,奶奶的行为深深地伤害了她,再加上母亲和奶奶之间的关系紧张,导致方芳一直没有更加全面地认识奶奶。
从方芳对奶奶耿耿于怀的憎恨可以看出,我们被伤害的,正是希望对方给予的东西,恰是自己所匮乏的,希望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圆满,而当对方无法给予造成我们的“伤痛”时,也正是我们看到自身匮乏的机会。
孩童时代的我们还不够强大,需要被动去接受爱,但是已经成大成人的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弥补自己的匮乏,我们可以通过爱自己,宽恕对方,去完成自身的成熟。
如果我们不愿意向内看,就会通过怨恨的方式,放弃自我补救的机会,并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实则是对对方不公平的对待。无论是奶奶和方芳母亲之间的恩怨,还是方芳对奶奶的怨恨都体现了这个道理。
达林对待爱情总是有一种恐惧感,害怕因此受到伤害;方芳则害怕别人提到奶奶,一旦别人提到她就会觉得很受伤。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被动攻击个性,如果这种个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一种人格缺陷(即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谈到伤害,我很想给朋友们分享冥想这一干预手段。事实上,冥想是心理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想象展开与自己的对话,从而解开心中的郁结。
首先,想象自己很同情伤害过自己的人,同时也很同情自己,然后坐下或者躺下,放松手和胳膊,双腿放直,眼睛微闭,做几组深呼吸,放松自己还在紧张的部分,让自己处在一种沉稳、温暖、舒服的境界中,让大脑处于一种放空的状态,接着想象对面的椅子上坐着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他坐在那里,没有说任何话。这时候,你用低沉、清晰、舒缓的语调对他说:“我们都是人,为了某些原因,你伤害我,只是想能够更好地生存。由于你的理解局限和你自身条件的限制,你已经做了你最大的努力。我理解你的动机、你的担心和你的期望。
因为我也是人,所以也有你这些体会。虽然我做不到喜欢你的所作所为,但至少我能够理解。
我接受了你伤害我的事实,尽管我不喜欢这样,但是我也不会因此而报复你,因为这改变不了既定的事实。也许我不会同意和认可你的行为,但是我可以宽恕你,过去的事情我可以忘记,并擦干净所有的痕迹,这比向你索要赔偿更加有用。现在,我已经放弃了所有对你的仇恨,只想把握好现在。”
以上这段话,既可以自己念给自己听,也可以录在录音机中,放给自己听。在说完这段话后,继续看着对方,然后在心里慢慢接纳他,敞开自己,让心中的怨恨一点一点消逝。如果认为自己仍然忘不掉,则可以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冥想,直到内心真正地宽恕了对方,就可以让坐在椅子上的人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