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思思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另一个城市,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了财富和爱情。在回忆过去的经历时,她非常感谢以前的男朋友提出的分手,这虽然让她自怜悲伤到了极点,但也从此让她展开了新生。如果继续下去,和他结婚,那她一辈子都将在郁郁寡欢中度过。
这段痛苦的经历也让思思明白了至关重要的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要听从自己的意愿去做选择。
若干年后,思思和我在北京相遇,在和我谈到这段经历的时候,她已经很平静,并且也允许我把这段故事写出来,她想告诉更多的人:悲伤到极致,智慧就会来临,老天一直是这样公平。
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都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当我们陷入负面情绪中的时候,灵魂似乎处于无边的黑夜中,这会让人很恐惧。但是,许多哲人都说过,不必抵触灵魂的黑夜,相反,当你拥抱它,当你做到全然地拥抱“灵魂的黑夜”时,它便给你巨大的能量。
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种种,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生命的养料,别忘了,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推动力。
江山本可改,本性亦可移
有一天,我到市区办事,想起同学所在的公司就在附近,好久没见了,就去探望她一下。
结果,我还没说话,她就一把把我拉到会客厅,跟我发起了牢骚。
原来她丈夫总爱使用领导对下属的口吻和她说话,她做的每件事情,他都要评价,不幸的是,基本上没有积极的肯定,每次都是站在“期望你更完美”的角度上希望她能“不断改进”。她想买一件大衣,即便她非常喜欢,但只要她丈夫觉得不合适就坚决不让她买。如果她坚持自己的主意,肯定又会造成争吵,她每次都忍气吞声,但心里一直是愤愤难平的,现在积怨越积越多,他俩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吵架。
她也问过丈夫:“为什么你就不能好好地和我沟通呢?”她丈夫回答说:“我的本性就是这样,没办法,我就是大男人。如果不这样,我也就不再是我了。”
这位男士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他的自我定义。他的潜台词是:“我在这方面已经定型了,我要继续成为长久以来的这个样子。”如果一个人保持着这种态度,他根本就是在扼杀成长的机会,从而给自己留下永远无法改变的问题。
标定了自己是何种人——“我一向如此,这是我的本性”,这种态度只会加强你的惰性,阻碍自己的成长,也是一种自我设限。
一个来自鲨鱼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透明的玻璃,奈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到对面去。实验人员每天都会放一些鲫鱼来喂鲨鱼,所以鲨鱼并没有缺少过猎物,只不过它总想到对面去,想尝尝那些美丽的热带鱼的滋味。它每天仍是不断地冲撞那块玻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得伤痕累累。就这样持续了好长的一段时间。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换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了。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投喂的鲫鱼,然后用它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
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了。鲨鱼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熟视无睹,甚至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它就立刻放弃追逐,根本不会再过去。
或许这位男士在成长过程中,像实验中的鲨鱼一样受到了惩罚,或者是做“大男人”而受到了鼓励,因此就一直沿袭这个习惯,把它视为自我的一部分,认为如果改变就意味着自我的丧失。
可是,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着的过程,固守着僵化的自我的行为本身就是丧失自我。
很多人都容易把“自我描述”当成自己不求改变的辩护理由,实际上,一旦标定了自我是什么样的人,就是在否认自我,因为当一个人必须去遵守标签上的自我定义时,自我就不存在了。他们不去向这些借口以及其背后的自毁性想法挑战,却只是接受它们,承认自己一直如此,这往往会带来恶果。
描述自己比改变自己容易多了。无论什么时候当你想逃避某些事情,或者掩饰人格上的缺陷,总可以用“我一直这样”
来为自己辩护。实际上,这些定义用了多次以后,会进入潜意识,你也开始相信自己就是这样,到那时候,你定了型,以后你的日子就注定是这个样子了。
还有一些人不愿改变是因为别人会从自己的成长中获得益处,苹果树的故事就体现了这类人的心态:一棵苹果树,终于到了结果子的年龄。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其实,它还可以这样:放弃自毁行为,继续成长。比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也有这样的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但是,如果苹果树为了阻止别人能从它的成长中受益就停止自我改变和成长,那它永远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自我,也称为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以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生活中,明知道自己的缺点而不愿改变自我的人很多,那些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了,已经很“成熟”了,内心就停止成长的人则更普遍。
要让自己的内心成长,我们要时刻提防自己的头脑中冒出的那些“逃避”的用语,一旦出现,就要赶快纠正自己。
把“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把“我没有办法”改成“如果我努力,我就能改变”;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以前那是我的本性”;因为一旦给自己贴上了标签,就是画地为牢。要永远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个困兽,更不要自己画地为牢,那样最终受害的,是我们自己。
除了要破除那些消极的自我概念,还应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这同样有助于我们成长。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积极接纳以及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和积极悦纳自我两个方面。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一个人要想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首先必须多进行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进行社会比较是每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社会比较,必然是综合的比较,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绝不能无原则地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等,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3.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概念。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留意多方面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当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要虚心认真,从而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