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有个著名的文人名叫杨震,为人比较正直、廉洁。他在汉安帝手下当大官时,由于处理政事较为公正,很有威望。一次,有人夜里送给他黄金十斤,他不肯收。那人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你收下吧!”杨震坚辞不收,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那人觉得没趣,只得羞愧地溜走了。又有一次,汉安帝发布命令,要大兴土木,给他乳母修建豪华的房舍。安帝身边的宦官樊丰、宠臣周广等乘机讨好皇帝,极力支持。杨震认为这样做不利于东汉王朝,劳民伤财,便上书汉安帝劝止这件事。他在书中写道:“樊丰、周广,非皇帝亲属,不是正派人物。这些人专权谋利,结党营私。他们到处接受贿赂,重用坏人。现在朝中的情况是白黑溷淆,是非颠倒,坏人当道,好人受压,人心惶惶,朝内朝外都不安宁。”
后来人们把‘白黑溷淆’稍加变易而为“****”,用以比喻好坏不分,是非颠倒。
豁然开朗
晋·陶潜《桃花源记》中记有这样一个故事:
晋朝孝武太原年间,武陵地方,有个打鱼的人。有一天,他顺着小溪捕鱼,忘了路程的远近,一直往前走,走进了一片桃花林。此处风景十分优美,为世上所罕见。渔人觉得奇怪,总想看看这座桃林到底有多远多宽。当他把桃林走完时,便发现山旁有一个洞,里面似乎还有光亮。他便走进洞去,初时道路狭窄,再走几十步,“豁然开朗”,简直是一片平原。平原上桃红柳绿,房舍俨然,男耕女织,“怡然自得”,人人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他们看见渔人进来,家家都设酒杀鸡,招待渔人。在言谈中,渔人才知道里面的人是他们的祖先为避秦代的祸乱,才逃进这个洞里来的。他们与世外隔绝多年,也不想再出去了。外面是个什么世道,他们也不知道。渔人在这洞中的平原里耍了几天,受到各家各户的热情招待。当他辞别这些好客的主人们时,大家都告诉他:“洞中情况,‘不足为外人道也’(意思是:不要给外边的人说)。”
渔人出来后沿着原来的路往回走,还处处做了标记。到武陵后,渔人就把这事告诉了太守。太守马上派人去找那个世外的桃源,找来找去,毫无结果。
后来人们引用“豁然开朗”形容顿时领悟某种道理,使自己心明眼亮。
机不可失
这个成语见于《新唐书·李靖传》。
唐朝初年,在我国北部居住着一个强大的部落——**厥,它的首领是颉利可汗。颉利可汗仗着自己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背叛了唐朝,连年出兵骚扰唐朝北部边境,给唐朝北部的人民带来极大痛苦,同时,也严重威胁了唐都长安和整个唐朝的安全。
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李靖和李勣(读jī积)等,带领十余万大军,分六路征讨**厥。李靖带领三千骑兵,出其不意,深入敌阵,突然袭击,一举收复定襄。颉利可汗逃到阴山,又被李勣的部队打败。只得退保铁山,同时派遣使者向唐太宗谢罪求和。唐太宗知道颉利可汗并没有下定投降的决心,而只是以此作为手段取得喘息的机会。因此,一边假意应允讲和,一边又派人到**厥的军营去抚慰。李靖对此心领神会
,便请副将张公谨前来商量,准备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一举消灭颉利可汗的军队。张公谨说:“皇上已经应允讲和,并派使臣到他们军营去抚慰,怎么办呢?”李靖说:“用兵重在变化莫测,行动迅速;抓住时机,不可错过(原文是‘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当年韩信破齐就在于此。”于是,李靖亲率骑兵一万,远道奔袭,大破突厥兵,歼敌万余,俘虏十余万人,余众四散而逃。颉利可汗仗着马快逃走,结果在半道上被擒。边境遂平。
后来,人们常引用“机不可失”这个成语,表示时机不可错过。
江郎才尽
这个成语出自《南史·江淹传》。
南北朝时期,济阳考城有个文学家,名叫江淹,字文通。他从小孤贫,常常靠挖野菜供母亲食用。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发奋读书,年轻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受到人们的称赞。齐高帝萧道成和齐武帝萧赜(读zé泽)时,江淹都受到重用,官至光禄大夫。优裕的生活使江淹不愿再求上进,加之他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因此,到他晚年的时候,文章不但没有写得更好,反而越来越退步。对此,人们有很多传说。
有的说,有一次他乘船停在禅灵寺旁的河里,夜里梦见一人自称是张景阳,向他讨回过去借的一匹绸子,江淹便从怀里把剩下的几尺还给了他。从此,江淹的文章便不如从前了。
也有人说,有一次他在冶亭睡觉,梦见一个身材雄伟的人,自称郭璞,向他讨还几年以前借的一支笔。江淹从怀里把一支五彩笔掏出来给了他。从此,他的诗词就没有佳句了。当时人们纷纷传说,这是江淹的才能尽了。
这些虽然只是人们的传说,但是,江淹老年时的才思不及青年时期却是事实。后来,人们用“江郎才尽”来比喻某人的才思减退或本领使尽了。
坚壁清野
这句成语见于《三国志·魏书·荀彧(读yù郁)传》。
东汉末年,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彧的人,从小被人认为是“王佐之才”。因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袁绍早知其名,待荀彧为上宾,但荀彧看出袁绍不是能成大事的人,便投到曹操的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他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出奇谋巧计,很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太守陶谦逝世,临死前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曹操想乘机夺取徐州,然后回军攻打吕布。荀彧不同意曹操的意见,他对曹操说:当年汉高祖刘邦保关中,光武带刘秀据河内,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所以虽然困难重重,却终于成了大业。现在,兖州一带就是你的根据地,不能不加以巩固。如果我们现在舍弃吕布不打而掉头去打刘备,那么,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攻打刘备的兵力则不足,守兖州的军队留少了,吕布则可能乘虚而入,兖州难保,而徐州也并不那么容易攻破。现在刘备把守徐州,他们那儿已经麦收。听到我们前去攻打的风声,他们必然加固防御工事,收藏好麦子,来迎击我们(原文是“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攻城攻不下,抢,又没东西可抢,不出十天,就会不战自败。
曹操采纳了荀彧的意见,集中兵力,很快便打败了吕布。待后方巩固后,又集中力量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后来,人们常用“坚壁清野”来比喻一种对付优势敌人入侵的战法。这种战法,一方面坚守据点,另一方面把据点外面的居民和各种物资全部撤走或藏起来,使入侵的敌人得不到必需的物资(特别是粮食)的供应,从而使敌军无法立足。
近水楼台
“近水楼台”又作“近水楼台先得月”,相传是宋朝苏麟的诗句。它成为典故,缘自宋朝俞文豹写的《清夜录》一书。
苏麟曾在范仲淹手下做官。范仲淹是个性情耿直、待人诚恳的人。他做杭州知州时,苏麟在杭州所属的外县做巡察。范仲淹知人善任、珍惜人才,他身边的许多僚属都由于他的推荐而担任了合乎自己理想的职务。苏麟由于远离杭州,接近知州范仲淹的机会很少,所以一直未能被提拔,心里不平。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范仲淹。其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其意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可以先看到月亮,在向阳的地方生长的花草树木,总是先发芽、开花,显露出春天的景色。苏麟用这两句诗来比喻接近范仲淹的人能先得到好处。
范仲淹看了苏麟的诗,明白了他的用意,便根据苏麟的才能和愿望,替他写了一封推荐信。
以后,人们就用“近水楼台”或“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成语来比喻由于个人关系比较接近,或是职务与环境方面比较便利,而优先得到利益和方便。
(本章完)